玉米中常见杂质有哪些?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4 分钟
位置: 首页 食材科普 正文

玉米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和工业原料,其品质直接关系到食品安全、加工效率及经济效益,在玉米的种植、收获、储存、运输及加工等环节,常会混入各类杂质,这些杂质不仅降低玉米的纯度和商品价值,还可能影响食用安全、加工品质及储存稳定性,本文将详细梳理玉米中常见的杂质类型、来源及潜在危害。

玉米杂质有哪些

物理杂质:非玉米籽粒的无机及有机异物

物理杂质是玉米中最常见的杂质类型,指混入玉米中的非玉米籽粒本身的有形物质,可分为无机杂质和有机杂质两大类。

(一)无机杂质

无机杂质主要来自土壤、矿物及加工设备磨损等,成分坚硬、密度大,易对玉米加工设备及产品质量造成直接影响。

  • 沙石与泥土:玉米在田间收获时,易混入土壤、沙砾、石块等,尤其在人工收割或机械收割不规范时更为突出,这类杂质密度较大,若清理不彻底,会加速粉碎机、磨粉机等设备的磨损,同时在加工过程中难以分离,影响玉米粉的口感(如牙碜感)及后续筛分效率。
  • 金属碎片:玉米在脱粒、运输、储存过程中,可能与金属设备(如输送带、筛网、储粮仓)接触,因摩擦或设备老化脱落产生铁钉、螺丝片、金属丝等碎片,金属杂质不仅可能损坏加工设备,若混入成品,还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如划伤消化道、误食导致中毒)。
  • 玻璃与塑料:包装材料破损或运输过程中外物混入,可能导致玻璃碎片、塑料薄膜、编织袋纤维等杂质,这类杂质透明或颜色较浅,不易被肉眼完全识别,可能随玉米进入加工环节,污染最终产品。

(二)有机杂质

有机杂质多为与玉米共生的植物残体或其他谷物种子,来源广泛,易影响玉米的纯度及储存安全。

  • 其他谷物种子:在种植或收获时,可能混入小麦、大豆、高粱、稻谷等其他作物种子,玉米与大豆轮作时,收割机械若清理不彻底,易将大豆种子混入玉米中;或因田间管理不善,其他谷物花粉杂交导致玉米穗混入异类种子,这类杂质会降低玉米的专属性,影响加工用途(如玉米淀粉加工对原料纯度要求高)。
  • 植物残体:包括玉米秸秆、叶鞘、苞叶碎片、花丝(玉米须)等,多来自收获时的机械脱粒过程,这类杂质含水量较高,易吸附在玉米籽粒表面,若不及时清理,会阻碍玉米籽粒间的通风,增加局部湿度,为霉菌滋生提供条件。
  • 杂草种子:如稗草、狗尾草、苋菜等杂草的种子,可能因田间杂草防控不彻底而混入,杂草种子与玉米籽粒大小、密度相近,传统筛选方法难以完全去除,不仅降低玉米纯度,部分杂草种子还含有毒素或抗营养因子(如苍耳子含毒蛋白),可能危害人或动物健康。

生物杂质:微生物、害虫及活体生物

生物杂质是指玉米中含有的活的或死亡的微生物、害虫及其他生物体,这类杂质是导致玉米霉变、虫蛀及品质劣变的主要因素。

(一)微生物

微生物是玉米储存过程中的“隐形杀手”,尤其在湿度、温度适宜时,会大量繁殖并分泌毒素,严重威胁食用安全。

玉米杂质有哪些

  • 霉菌:是最常见的微生物杂质,包括曲霉(如黄曲霉、寄生曲霉)、青霉(如产黄青霉)、镰刀菌(如禾谷镰刀菌)等,霉菌多在玉米收获后因未及时干燥(水分高于14%)、储存环境通风不良或籽粒破损时侵染,黄曲霉产生的黄曲霉毒素B1、G1具有强致癌性;镰刀菌产生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会导致人畜中毒。
  • 细菌与酵母菌: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多来自土壤、粪便污染,可能在玉米种植或收获过程中附着于籽粒表面;酵母菌则在玉米含水量高、氧气充足时快速繁殖,导致玉米发酵、产生酸败味,降低食用价值。

(二)害虫

玉米在储存期间易受多种害虫侵害,害虫通过蛀食、排泄、繁殖等方式破坏玉米籽粒,并引发霉变。

  • 仓储害虫:以玉米象、谷蠹、锯谷盗、麦蛾幼虫为代表,玉米象成虫在玉米籽粒内产卵,幼虫孵化后蛀食胚乳,导致籽粒内部空洞,易破碎;谷蠹则喜欢取食破碎粒或损伤粒,蛀食后留下粉末状虫粪;麦蛾幼虫会在玉米表面结网,危害表层玉米,这些害虫在适宜条件下(温度25-30℃,湿度70-80%)繁殖迅速,短期内可造成大量损耗。
  • 田间害虫:如玉米螟、粘虫等,虽主要在玉米生长期危害植株,但部分幼虫或蛹可能随玉米果穗一起收获,混入玉米籽粒中,这类害虫若进入储存环境,可能继续活动并传播霉菌。

(三)其他生物杂质

  • 鼠类及鸟类粪便、毛发:玉米储存仓库若防鼠防鸟措施不到位,可能混入鼠粪、鸟粪、鸟类羽毛或鼠类尸体,这些杂质不仅污染玉米,还可能携带病菌(如汉坦病毒、沙门氏菌),引发交叉污染。

化学杂质:残留物质及污染物

化学杂质指玉米中因环境污染、农药使用或加工过程引入的有害化学物质,这类杂质无直观形态,需通过检测才能识别,但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较大。

(一)农药残留

为防治病虫害,玉米种植过程中可能使用杀虫剂(如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杀菌剂(如多菌灵、代森锰锌)、除草剂(如草甘膦、阿特拉津)等,若未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收获前停止用药的时间)或超量使用,农药会残留在玉米籽粒中,长期摄入含农药残留的玉米,可能导致慢性中毒(如有机磷类抑制神经系统)、致癌或致畸风险。

(二)重金属

重金属主要来自土壤污染(如工业废水灌溉、矿区周边土壤)、大气沉降(如含铅、镉粉尘)或肥料滥用(如含镉磷肥),玉米对镉、铅、砷、汞等重金属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尤其是镉,易在籽粒中积累,重金属在人体内蓄积,可损害肾脏、神经系统及骨骼(如“痛痛病”由镉引起),且难以代谢排出。

(三)毒素

除霉菌毒素外,化学杂质还包括因储存不当产生的次生毒素,如玉米在高温高湿下,脂肪氧化产生醛、酮类物质(如丙二醛),导致玉米酸败,产生哈喇味;或因与有毒物质(如化学熏蒸剂磷化氢)接触不当,残留有害气体。

玉米杂质有哪些

加工及储存过程产生的次生杂质

玉米在加工(如清理、脱粒、制粉)和长期储存过程中,还会因操作不当或环境变化产生次生杂质,进一步影响品质。

  • 破碎粒与损伤粒:机械脱粒、运输振动或虫蛀导致玉米籽粒破碎、裂纹或胚部损伤,这类籽粒易受霉菌侵染,且在加工中易产生碎屑,降低出粉率或淀粉得率。
  • 异色粒:因品种混杂或霉变导致的籽粒颜色异常,如白色玉米混入黄色籽粒、霉变籽粒呈灰黑色或绿色,异色粒不仅影响外观,还可能伴随毒素超标。
  • 粉尘与轻杂质:在清理、干燥过程中产生的玉米皮、碎屑、粉尘等,若收集不当,会随气流飞扬,污染环境或混入合格品中,增加杂质总量。

玉米主要杂质分类及危害简表

杂质大类 子类 具体成分/示例 主要来源 潜在危害
物理杂质 无机杂质 沙石、泥土、金属碎片、玻璃 田间收获、机械磨损、运输污染 损坏设备、影响口感、安全风险
有机杂质 其他谷物种子、秸秆、杂草种子、苞叶 种植混杂、收获混入 降低纯度、引入生物杂质、影响加工
生物杂质 微生物 霉菌(黄曲霉、镰刀菌)、细菌、酵母 储存高湿、籽粒破损、环境污染 产生毒素、霉变、腐败
害虫 玉米象、谷蠹、麦蛾、玉米螟 仓储感染、田间带入 蛀食籽粒、引发霉变、造成损耗
其他生物 鼠鸟粪便、毛发、尸体 仓库防鼠防鸟不当 污染玉米、传播病菌
化学杂质 农药残留 有机磷、拟除虫菊酯、杀菌剂 违规使用农药、未遵守安全间隔期 慢性中毒、致癌风险
重金属 镉、铅、砷、汞 土壤污染、大气沉降、肥料滥用 脏器损伤、神经系统危害
毒素 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氧化酸败产物 霉菌代谢、脂肪氧化 致癌、致畸、急性中毒
次生杂质 破碎粒、异色粒 破碎籽粒、霉变变色粒 机械损伤、虫蛀、储存不当 降低加工得率、伴随毒素

相关问答FAQs

Q1:玉米中的黄曲霉毒素主要有哪些危害?如何避免?
A: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寄生曲霉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以黄曲霉毒素B1毒性最强,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I类致癌物,长期摄入含黄曲霉毒素的玉米,可导致肝脏损伤(如肝硬化、肝癌)、免疫抑制,甚至急性中毒(表现为呕吐、黄疸、肝功能衰竭)。
避免方法:①玉米收获后及时干燥,将籽粒水分降至13%以下;②储存时保持环境通风、干燥(温度≤15℃,湿度≤70%),定期检查;③加工前通过色选机、风选等设备去除霉变粒;④避免食用有霉味、色泽异常的玉米。

Q2:家庭储存玉米时,如何减少杂质混入和品质劣变?
A:家庭储存玉米(尤其是鲜玉米或玉米粒),可从以下环节减少杂质及劣变:
清理杂质:购买后先挑出石子、碎屑、异色粒及虫蛀粒,可用清水快速冲洗(避免长时间浸泡),沥干表面水分。
干燥储存:将玉米剥去苞叶,编成小辫或用透气袋(如麻袋、网袋)装好,放置于阴凉、干燥、通风处(避免阳光直射),定期翻动检查,及时剔除发霉、发热的籽粒。
防虫防鼠:储存容器密封前,可放入少量花椒、八角等天然驱虫剂;若长期储存,可将玉米粒晒干后放入冷冻室(-18℃),低温可抑制害虫及霉菌生长。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自己在家做酥饼,如何做出酥脆不散、层层分明且不油腻?
« 上一篇 2025-08-22
红烧翅中怎么做?新手也能轻松掌握的家常红烧秘诀
下一篇 » 2025-08-22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网站分类

动态快讯

标签列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