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种植过程中,病虫害防治是保障产量和品质的关键环节,而农药的使用则是重要的防治手段,合理使用农药能有效控制病虫害,但若滥用或误用,则可能带来农药残留风险,威胁人体健康,了解蔬菜中常用的农药种类、作用对象及安全使用原则,对消费者和种植者都至关重要。
蔬菜中常用的农药按防治对象可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四大类,各类农药又有不同的细分品种和作用机理。
杀虫剂:防治蔬菜虫害的主力军
蔬菜生长过程中易遭受多种害虫侵袭,如菜青虫、小菜蛾、蚜虫、白粉虱、红蜘蛛等,杀虫剂是控制这些害虫的主要工具,根据化学成分和作用方式,常见杀虫剂包括以下几类:
有机磷类杀虫剂
有机磷类是传统杀虫剂,具有广谱、高效、低残留等特点,通过抑制害虫神经系统中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导致害虫神经麻痹死亡,常见品种有:
- 敌敌畏:速效广谱杀虫剂,对菜青虫、蚜虫、红蜘蛛等有较好效果,但因毒性较高,主要用于叶菜类蔬菜移栽前土壤处理或收获前7-10天茎叶喷雾(需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
- 乐果:内吸性杀虫剂,对蚜虫、潜叶蝇、蓟马等有效,适用于茄果类、豆类蔬菜,安全间隔期7-10天。
- 辛硫磷:触杀和胃毒作用,对地下害虫(如蛴螬、地老虎)和鳞翅目幼虫(如菜青虫)效果好,因见光易分解,适合傍晚或阴天使用,叶菜类安全间隔期5-7天。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拟除虫菊酯类模拟天然除虫菊素的结构,具有高效、低毒、广谱的特点,对害虫有强烈的触杀和胃毒作用,部分品种有驱避和拒食作用,常见品种包括:
- 溴氰菊酯(敌杀死):对鳞翅目、同翅目害虫高效,如菜青虫、小菜蛾、蚜虫,适用于十字花科蔬菜,安全间隔期2-3天。
- 氯氰菊酯:杀虫谱广,对菜青虫、棉铃虫、白粉虱等有效,在果菜类(番茄、辣椒)和叶菜类中广泛使用,安全间隔期3-5天。
- 高效氯氟氰菊酯(功夫菊酯):渗透性强,对害虫击倒速度快,适用于防治豆荚螟、斑潜蝇等,安全间隔期7天。
新烟碱类杀虫剂
新烟碱类是近年来广泛使用的一类杀虫剂,作用于害虫神经系统乙酰胆碱受体,具有内吸、触杀和胃毒作用,对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蚜虫、白粉虱、蓟马)特效,代表品种有:
- 吡虫啉:内吸性强,用于防治蔬菜蚜虫、白粉虱、叶蝉等,适用于瓜类、豆类、茄果类蔬菜,安全间隔期7-10天。
- 啶虫脒:速效性好,对蚜虫、蓟马、粉虱等高效,尤其在低温下仍保持较好活性,叶菜类安全间隔期5-7天。
- 噻虫嗪:具有根内吸作用,可用于种子处理或土壤灌根,防治苗期蚜虫、白粉虱,安全间隔期14-21天(因蔬菜种类而异)。
生物源杀虫剂
生物源杀虫剂来源于自然界生物(如微生物、植物、动物),具有低毒、低残留、不易产生抗性等优点,是绿色蔬菜生产的首选,常见品种包括:
- 苏云金杆菌(Bt):细菌杀虫剂,通过产生毒素破坏害虫肠道,主要防治鳞翅目害虫(如菜青虫、小菜蛾),适用于十字花科蔬菜,安全间隔期1-3天。
- 苦参碱:从植物苦参中提取,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对蚜虫、菜青虫、红蜘蛛等有效,安全间隔期2-3天。
- 印楝素:从印楝树提取,具有拒食、驱避和抑制昆虫生长发育的作用,对多种害虫有效,适用于有机蔬菜种植,安全间隔期3天。
杀菌剂:防治蔬菜病害的核心工具
蔬菜病害主要包括真菌性病害(如霜霉病、白粉病、炭疽病)、细菌性病害(如软腐病、角斑病)和病毒病,杀菌剂是控制这些病害的关键,根据作用方式和作用位点,常见杀菌剂分为以下几类:
保护性杀菌剂
保护性杀菌剂在病原菌侵染前喷施,通过在植物表面形成保护膜,阻止病原菌侵入,具有广谱、预防为主的特点,常见品种有:
- 代森锰锌:广谱保护性杀菌剂,对蔬菜霜霉病、炭疽病、早疫病等有效,适用于番茄、马铃薯、黄瓜等,安全间隔期7-15天。
- 百菌清:对真菌性病害(如白粉病、霜霉病)有较好预防效果,但因对皮肤和眼睛有刺激性,使用时需注意防护,叶菜类安全间隔期7-10天。
- 氢氧化铜:铜制剂杀菌剂,对细菌性软腐病、角斑病和真菌性病害有效,适用于十字花科蔬菜和瓜类,安全间隔期3-5天。
治疗性杀菌剂
治疗性杀菌剂在病原菌侵染后使用,通过抑制或杀灭已侵入植物的病原菌,起到治疗作用,常见品种包括:
- 甲霜灵:内吸性杀菌剂,专一性防治卵菌纲病害(如霜霉病、疫病),对黄瓜霜霉病、番茄晚疫病特效,但易产生抗性,需与保护性杀菌剂混用,安全间隔期7-21天。
- 嘧菌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对白粉病、炭疽病、早疫病等多种真菌性病害高效,适用于茄果类、瓜类蔬菜,安全间隔期3-7天。
- 春雷霉素:农用抗生素杀菌剂,对细菌性病害(如黄瓜角斑病)和真菌性病害(如稻瘟病)有效,适用于十字花科和瓜类蔬菜,安全间隔期21天。
农用抗生素类
农用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发酵产生的具有杀菌活性的物质,低毒、低残留,对环境友好,代表品种有:
- 井冈霉素:主要用于防治蔬菜立枯病、根腐病等土传病害,也可用于防治瓜类枯萎病,安全间隔期14天。
- 多抗霉素:对真菌性病害(如白粉病、灰霉病)和细菌性病害有效,适用于番茄、草莓等,安全间隔期5-7天。
除草剂:清除田间杂草的辅助手段
蔬菜田杂草会与蔬菜竞争养分、水分和光照,影响产量和品质,除草剂是快速控制杂草的有效方式,根据作用方式,除草剂可分为选择性除草剂和灭生性除草剂:
选择性除草剂
选择性除草剂能杀死特定杂草,而对蔬菜安全,主要用于苗前土壤处理或苗后定向喷雾,常见品种有:
- 精喹禾灵:禾本科杂草除草剂,对狗尾草、马唐等一年生禾本科杂草高效,适用于豆类、瓜类、十字花科蔬菜(阔叶蔬菜安全),安全间隔期35天。
- 氟乐灵:芽前土壤处理除草剂,通过抑制杂草幼芽生长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部分阔叶杂草,适用于茄果类、豆类蔬菜移栽前使用,安全间隔期60天。
灭生性除草剂
灭生性除草剂能杀死所有绿色植物,主要用于蔬菜移栽前或收获后清茬,常见品种为草甘膦和草铵膦,使用时需避免药液飘移到蔬菜植株上。
植物生长调节剂:调节生长,提质增效
植物生长调节剂通过调节蔬菜内源激素水平,促进或抑制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常见品种有:
- 赤霉素(GA3):促进蔬菜生长和果实发育,如促进芹菜伸长、番茄坐果,需严格按浓度使用,避免过量导致徒长。
- 乙烯利:促进果实成熟和脱落,如番茄、辣椒的催熟,使用时需注意蔬菜品种和成熟度,安全间隔期3天。
不同蔬菜种类常用农药及安全间隔期参考
为更直观了解各类蔬菜的农药使用情况,以下表格列出常见蔬菜的主要病虫害及对应常用农药(安全间隔期以国家规定为准):
蔬菜种类 | 主要病虫害 | 常用农药 | 安全间隔期(天) |
---|---|---|---|
白菜(叶菜类) | 菜青虫、小菜蛾、霜霉病 | Bt、溴氰菊酯、代森锰锌、甲霜灵 | 3-7 |
黄瓜(果菜类) | 蚜虫、白粉病、霜霉病 | 吡虫啉、嘧菌酯、百菌清、精喹禾灵 | 3-7 |
番茄(果菜类) | 棉铃虫、早疫病、灰霉病 | 高效氯氟氰菊酯、代森锰锌、腐霉利 | 7-14 |
萝卜(根茎类) | 菜螟、黑斑病 | 辛硫磷、苯醚甲环唑、氢氧化铜 | 10-15 |
农药安全使用的关键原则
- 对症下药:根据病虫害种类选择对应农药,如防治蚜虫选吡虫啉,防治霜霉病选甲霜灵或烯酰吗啉。
- 轮换用药: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类农药,应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如有机磷与拟除虫菊酯类轮换),延缓抗药性产生。
- 遵守安全间隔期:最后一次施药到收获的间隔期需严格符合国家标准(如叶菜类一般7-15天,果菜类7-10天),确保农药残留不超标。
- 控制剂量和浓度:按推荐剂量使用,随意增加浓度会导致农药残留超标,同时对蔬菜产生药害。
- 优先选择生物农药:在病虫害允许的范围内,优先使用Bt、苦参碱等生物源农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相关问答FAQs
Q1:蔬菜农药残留超标怎么办?如何判断蔬菜是否有农药残留?
A:若担心蔬菜农药残留超标,可通过以下方式处理:①购买正规渠道蔬菜,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志;②家庭处理可采用“浸泡-搓洗-焯水-去皮”四步法(如先用清水或小苏打水浸泡10-15分钟,再流水搓洗,部分蔬菜焯水1-2分钟,根茎类可去皮);③使用果蔬清洗剂(需按说明冲洗干净),判断是否有农药残留可通过外观(如蔬菜表面有不明斑点、药斑)、气味(有刺鼻异味)等初步判断,但准确检测需依靠专业机构。
Q2:为什么有的蔬菜打完农药后很快就能上市?是否安全?
A:蔬菜打完农药后能否上市,主要取决于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安全间隔期是农药最后一次施用到收获之间的最短时间,不同农药、不同蔬菜的安全间隔期不同(如溴氰菊酯在叶菜类中安全间隔期仅2-3天,而辛硫磷为5-7天),若严格按照安全间隔期施药,残留农药会降解至国家标准以下,此时上市是安全的,但若未遵守安全间隔期,随意缩短时间,则可能导致残留超标,存在健康风险,关键在于是否规范使用,而非施药后间隔时间的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