炖鸡是中国人餐桌上常见的滋补佳肴,若加入适量中药,不仅能赋予鸡肉更丰富的风味,更能借助药材的药性,实现“药食同源”的调理效果,中医认为,鸡肉性平味甘,入脾、胃经,有温中益气、补精填髓的功效,搭配不同中药,可针对不同体质和需求进行针对性调理,如补气养血、健脾祛湿、温中散寒等,但中药并非越多越好,需根据个人体质、季节和需求合理搭配,下面详细介绍炖鸡常用中药的分类、功效及使用方法。
补气类:适合气虚体质人群
气虚者常表现为乏力、气短、自汗、声音低弱、食欲不振等,炖鸡时加入补气中药,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气虚症状。
-
黄芪
- 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脾、肺经。
- 功效: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 适用人群: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如脱肛、子宫脱垂)、自汗盗汗者。
- 用量:10-15克,过量易上火,实热体质慎用。
-
党参
-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肺经。
- 功效: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生津养血。
- 适用人群: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气血两虚、心悸气短者。
- 用量:10-20克,实证、热证忌用。
-
太子参
- 性味归经:甘、微苦,平,归脾、肺经。
- 功效:补气生津、健脾润肺,药性平和,不燥不腻。
- 适用人群:气阴两虚(如乏力、口干)、病后体虚、儿童气虚者。
- 用量:10-15克,可长期服用。
-
山药
-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肺、肾经。
- 功效: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
- 适用人群:脾胃虚弱、食少倦怠、肺虚喘咳、肾虚遗精者。
- 用量:15-30克(干品),可鲜品切片同炖,口感软糯。
补血类:适合血虚体质人群
血虚者常见面色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等症状,搭配补血中药可滋养气血,改善肌肤状态。
-
当归
- 性味归经:甘、辛,温,归肝、心、脾经。
-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 适用人群:血虚萎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者。
- 用量:6-12克,湿盛中满、大便溏泄者慎用,孕妇需遵医嘱。
-
熟地黄
- 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肝、肾经。
- 功效:养血滋阴、补精益髓,为补血要药。
- 适用人群: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肝肾阴虚、腰膝酸软者。
- 用量:9-15克,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需配伍健脾药(如陈皮、砂仁)。
-
白芍
- 性味归经:苦、酸,微寒,归肝、脾经。
- 功效: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
- 适用人群: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肝阳上亢(头痛眩晕)、自盗汗者。
- 用量:10-15克,阳虚虚寒者不宜单独使用。
-
阿胶
- 性味归经:甘,平,归肺、肝、肾经。
- 功效:补血止血、滋阴润肺,为补血佳品。
- 适用人群: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吐血衄血、阴虚燥咳者。
- 用量:3-9克(烊化兑入),脾胃虚弱、呕吐泄泻者慎用,滋腻碍胃。
温中散寒类:适合脾胃虚寒人群
脾胃虚寒者常表现为脘腹冷痛、畏寒肢冷、呕吐泄泻、食欲不振,加入温里中药可暖脾胃,散寒邪。
-
干姜
- 性味归经: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
-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 适用人群: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者。
- 用量:3-10克,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用。
-
肉桂
- 性味归经: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
- 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
- 适用人群:肾阳不足、畏寒肢冷、腰膝冷痛、寒痹腰痛、虚阳上浮(面红如妆)者。
- 用量:2-5克(不宜久煎),阴虚火旺、里有实热、孕妇忌用。
-
小茴香
- 性味归经:辛,温,归肝、肾、脾、胃经。
- 功效:散寒止痛、理气和胃,善治寒疝腹痛、睾丸胀痛。
- 适用人群:寒疝腹痛、睾丸偏坠、少腹冷痛、脘腹胀痛、食少吐泻者。
- 用量:3-6克,热证、阴虚火旺者慎用。
-
花椒
- 性味归经:辛,温,归脾、胃、肾经。
- 功效:温中止痛、杀虫止痒,能温中散寒、除湿止痛。
- 适用人群: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虫积腹痛、湿疹瘙痒者。
- 用量:3-6克(去籽),阴虚火旺者忌用,过量易耗气伤阴。
健脾祛湿类:适合脾虚湿盛人群
脾虚湿盛者常见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肢体困重、水肿、舌苔白腻等症状,搭配健脾祛湿药可运化水湿,改善脾胃功能。
-
白术
- 性味归经:甘、苦,温,归脾、胃经。
- 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
- 适用人群: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者。
- 用量:6-12克,阴虚内热、津液耗伤者慎用。
-
茯苓
-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性质平和,利而不伤。
- 适用人群: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者。
- 用量:10-15克,虚寒精滑者忌用。
-
薏苡仁
- 性味归经: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
-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
- 适用人群: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脾虚泄泻、湿痹拘挛、肺痈、肠痈者。
- 用量:10-30克,炒用可减其寒性,孕妇慎用(利湿可能伤胎)。
-
陈皮
-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脾、肺经。
- 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能理气调中,促进脾胃运化。
- 适用人群: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者。
- 用量:3-10克,久煎可减燥性,气虚、阴虚燥咳者慎用。
滋阴类:适合阴虚体质人群
阴虚者常见口干咽燥、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心烦失眠等症状,搭配滋阴中药可养阴生津,清虚热。
-
枸杞子
- 性味归经:甘,平,归肝、肾、肺经。
- 功效:滋补肝肾、益精明目,为平补肝肾之佳品。
- 适用人群:肝肾阴虚、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视物模糊、须发早白、内热消渴者。
- 用量:10-15克,外感实热、脾虚有湿、便溏者慎用。
-
麦冬
- 性味归经: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
- 功效:养阴生津、润肺清心,善治阴虚燥咳、内热消渴、心烦失眠。
- 适用人群:肺燥干咳、阴虚痨嗽、喉痹咽痛、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烦失眠者。
- 用量:10-15克,脾胃虚寒、湿浊中阻、风寒咳嗽者忌用。
-
玉竹
- 性味归经:甘,微寒,归肺、胃经。
- 功效:养阴润燥、生津止渴,性质平和,不滋腻不碍邪。
- 适用人群:热病伤阴、烦渴干咳、阴虚外感(如发热咳嗽、咽干口渴)者。
- 用量:10-15克,痰湿内蕴、中寒便溏者慎用。
-
百合
- 性味归经:甘,微寒,归心、肺经。
- 功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善治肺热咳嗽、虚烦惊悸、失眠多梦。
- 适用人群:肺燥咳嗽、劳嗽咯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者。
- 用量:10-30克,风寒咳嗽、中寒便溏者忌用。
炖鸡常用中药搭配参考表
分类 | 药材名称 | 性味归经 | 主要功效 | 适用人群 | 建议用量(克) |
---|---|---|---|---|---|
补气类 | 黄芪 | 甘微温,归脾肺经 | 补气固表、利尿托毒 | 气虚乏力、自汗、中气下陷 | 10-15 |
党参 | 甘平,归脾肺经 | 补中益气、健脾益肺 | 脾胃虚弱、气血两虚 | 10-20 | |
补血类 | 当归 | 甘辛温,归肝心脾经 |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 | 血虚萎黄、月经不调、便秘 | 6-12 |
熟地黄 | 甘微温,归肝肾经 | 养血滋阴、补精益髓 | 血虚萎黄、肝肾阴虚、腰膝酸软 | 9-15 | |
温中散寒类 | 干姜 | 辛热,归脾胃心肾经 |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 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 | 3-10 |
肉桂 | 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 |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 肾阳不足、畏寒肢冷、腰膝冷痛 | 2-5 | |
健脾祛湿类 | 白术 | 甘苦温,归脾胃经 | 健脾益气、燥湿利水 | 脾虚食少、腹胀泄泻、水肿 | 6-12 |
茯苓 | 甘淡平,归心肺肾经 |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 水肿尿少、脾虚泄泻、心神不安 | 10-15 | |
滋阴类 | 枸杞子 | 甘平,归肝肾肺经 | 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 肝肾阴虚、腰膝酸软、头晕目眩 | 10-15 |
麦冬 | 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 | 养阴生津、润肺清心 | 阴虚燥咳、口干咽燥、心烦失眠 | 10-15 |
注意事项
- 辨证施膳:中药搭配需根据个人体质选择,如气虚者用黄芪、党参,血虚者用当归、熟地,热性体质(易上火)慎用温里药(如干姜、肉桂),寒性体质(怕冷)慎用滋阴药(如麦冬、玉竹)。
- 用量适中:每种中药用量不宜过大,一般10-15克为宜,避免过量导致不良反应(如黄芪过量易上火,当归过量易滑肠)。
- 特殊人群禁忌:孕妇慎用活血药(如当归、红花)、滑利药(如薏苡仁);儿童用量需减半;感冒发烧期间不宜进补,应先清热解表。
- 烹饪方法:中药需用纱布包好(避免药渣影响口感),与鸡肉、姜片、清水同炖,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炖1-2小时,出锅前加盐调味。
- 饮食禁忌:服用中药期间,避免食用萝卜(与人参、黄芪等补气药药效相克)、绿豆(解药性)、生冷辛辣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炖鸡时中药放得越多越好吗?
解答:不是,中药讲究“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并非越多越好,过量或不当搭配可能破坏药性,甚至引起不适(如温里药过多易上火,滋阴药过多易碍胃),一般2-4种为宜,根据体质和需求选择,如气虚血虚者可搭配黄芪+当归,脾胃虚寒者可搭配干姜+陈皮,无需盲目堆砌药材。
问题2:感冒期间能喝中药炖鸡吗?
解答:需分情况,感冒分风寒、风热、暑湿等类型:①风寒感冒(怕冷、流清涕、无汗):可适当加生姜、葱白、紫苏叶温中散寒,促进发汗解表;②风热感冒(发热、咽痛、流黄涕、口干):不宜进补,以免“闭门留寇”(加重体内热邪),应先清热解表(如喝菊花薄荷茶、金银花茶),愈后再喝中药炖鸡调理;③暑湿感冒(头重、胸闷、恶心、呕吐):可加薏苡仁、陈皮、荷叶祛湿解表,但避免滋腻或温燥药材,若感冒症状严重,建议及时就医,避免盲目进补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