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菜,通常指琉璃苣(Borago officinalis),属于紫草科琉璃苣属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地中海地区,后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及北美等地,其名称来源于叶片带有清冽香气,花朵如蓝色琉璃般璀璨,既是历史悠久的药食两用植物,也是常见的观赏花卉,在植物学分类中,琉璃苣属约含100个物种,但作为“琉璃菜”主要指琉璃苣这一种,其栽培变种和近缘植物也常被纳入广义讨论范畴,以下从植物学特征、主要品种、营养价值、食用及药用价值等方面详细介绍。
植物学特征与生长习性
琉璃苣植株直立,株高可达60-120厘米,茎干中空、多汁,全株被粗毛,叶片呈卵形或长圆形,长5-15厘米,宽2-5厘米,边缘有波状齿,叶色深绿,叶面覆有细密白毛,揉搓后散发类似黄瓜的清新气味,花期从春末至秋初,聚伞花序顶生,花色多为鲜艳的蓝色,偶有白色或粉色变种,花冠呈五角星形,花瓣反卷,花蕊黄色,极具观赏性,果实为小坚果,灰褐色,表面有疣状突起,内含种子。
琉璃苣喜温暖凉爽气候,适宜生长温度为15-25℃,耐寒性较强,可短期耐受-5℃低温,忌高温高湿,对土壤要求不严,但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中生长最佳,需全日照环境,每日光照不少于6小时,其根系较深,耐旱性中等,生长期需保持土壤湿润,但积水易导致烂根。
主要品种与分类
琉璃苣的栽培历史悠久,经过长期选育已形成多个品种,根据花色、株型及用途可分为以下几类,具体如下表所示:
品种名称 | 花色特征 | 株型特点 | 主要用途 |
---|---|---|---|
普通琉璃苣(原种) | 鲜蓝色花瓣,黄色花蕊 | 株高60-90厘米,茎直立多分枝 | 观赏、食用、药用 |
白花琉璃苣 | 纯白色花瓣,花蕊黄色 | 株型紧凑,较原种矮小 | 观赏、食用(花色更百搭) |
重瓣琉璃苣 | 蓝色或白色,花瓣多层重叠 | 株高50-70厘米,花朵硕大 | 观赏、切花 |
矮生琉璃苣 | 蓝色花,花量密集 | 株高30-40厘米,丛生状 | 盆栽、地被植物、食用 |
香叶琉璃苣 | 花色较浅,叶片香气浓郁 | 株高80-100厘米,叶片肥厚 | 提取精油、调味、药用 |
琉璃苣的近缘植物如“紫叶琉璃苣”(叶色紫红,多作观叶植物)和“野琉璃苣”(Borago pygmaea,株型极矮,适合岩石园)有时也被广义归入“琉璃菜”范畴,但栽培和食用价值较低。
营养价值与活性成分
琉璃苣全株可食,其叶、花、嫩茎及种子均富含营养成分,现代营养学研究显示其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活性物质:
- 维生素与矿物质:叶片中维生素C含量高达30-40mg/100g,相当于柠檬的1/2;维生素A(以β-胡萝卜素形式)含量约5000IU/100g,有助于保护视力;矿物质中钙(200mg/100g)、钾(300mg/100g)及铁(1.5mg/100g)含量较高,可辅助预防骨质疏松和贫血。
- 脂肪酸:种子含油约30%,-亚麻酸(GLA)占比达20-26%,这是一种人体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可在体内转化为前列腺素,具有抗炎、调节免疫等作用。
- 活性物质:全株含黄酮类化合物(如槲皮素)、皂苷及少量生物碱(如琉璃苣碱),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等生物活性。
以下是琉璃苣主要营养成分及含量(每100g可食部分):
营养成分 | 含量 | 主要功效 |
---|---|---|
水分 | 85-90g | 人体水分补充 |
蛋白质 | 2-3g | 机体组织修复 |
膳食纤维 | 3-4g | 促进肠道蠕动 |
维生素C | 30-40mg | 增强免疫力、抗氧化 |
β-胡萝卜素 | 2500-3000μg | 转化为维生素A,保护皮肤 |
钙 | 180-220mg | 维持骨骼健康 |
钾 | 280-320mg | 调节电解质平衡 |
γ-亚麻酸(GLA) | 5-2.0g | 抗炎、调节激素平衡 |
食用方法与烹饪应用
琉璃苣的叶片、花朵及嫩茎均可食用,其味道清新,带有黄瓜般的清凉感,略带一丝甜味,在西餐中应用广泛,近年来也逐渐融入中式烹饪。
- 鲜食:取新鲜嫩叶洗净,可直接加入沙拉、三明治中,或作为装饰点缀;花朵可制成糖花(用蛋清沾裹后裹糖),用于蛋糕、甜点装饰,也可撒在汤品或饮品表面增色增香。
- 热炒与炖煮:叶片可像菠菜一样清炒,或加入鸡蛋、豆腐中做成家常菜;在欧洲,琉璃苣叶常与土豆、奶油一同炖煮,制成“琉璃苣土豆汤”,口感顺滑。
- 饮品与调味:嫩茎可泡制花草茶,单独饮用或与薄荷、柠檬搭配,具有清热解暑的功效;干燥的叶片可磨成粉末,作为香料腌制肉类或制作酱料,增添独特风味。
- 腌渍与保存:将花朵用盐水浸泡后,装入密封罐用橄榄油或醋浸泡,可制成琉璃苣花油/醋,用于调味沙拉或面包,保存期可达3-6个月。
药用价值与传统应用
琉璃苣在传统医学中被称为“植物中的万能药”,其药用历史可追溯至古罗马和古希腊时期。
- 传统应用:古希腊人用琉璃苣花泡茶,治疗发烧和咳嗽;中世纪欧洲将其用于缓解忧郁、净化血液;传统中医认为琉璃苣性寒味甘,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皮肤疮疡等症。
- 现代研究: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琉璃苣中的γ-亚麻酸(GLA)可调节前列腺素合成,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湿疹等炎症性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其提取物具有抗氧化活性,可清除体内自由基,延缓衰老;外用琉璃苣汁或精油,有助于舒缓皮肤敏感、晒伤等问题。
- 注意事项:琉璃苣种子含少量生物碱,过量食用可能引起肝损伤,因此种子需谨慎使用,建议仅食用经过加工的种子油;孕妇、哺乳期妇女及肝功能不全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食用。
种植与采收要点
家庭种植琉璃苣可采用播种繁殖,春季3-4月或秋季9-10月将种子撒播于苗床,覆土厚度0.5cm,保持土壤湿润,7-10天即可发芽,幼苗长至5-6片真叶时定植,株行距30cm×30cm,生长期每月施一次稀薄有机肥,花前摘心可促进分枝,增加花量。
采收时,叶片可在植株长至20cm时陆续采摘,每次采摘保留顶部3-4片叶,以促进新叶生长;花朵在初开时采收,清晨带花梗剪下,可延长保鲜期;种子在果实变黄时采收,晾干后脱粒储存。
相关问答FAQs
Q1:琉璃菜(琉璃苣)有毒吗?可以长期食用吗?
A:琉璃苣的叶、花及嫩茎在适量食用下是安全的,其独特的黄瓜风味和营养价值使其成为常见的食用植物,但需注意:①种子含少量生物碱(如琉璃苣碱),过量食用可能对肝脏造成负担,因此不建议直接食用大量种子或种子油;②长期食用时需控制量,每周建议不超过2-3次,每次50g左右;③孕妇、哺乳期妇女及肝功能异常者应避免食用,以免影响健康。
Q2:琉璃菜和紫苏有什么区别?两者可以互换使用吗?
A:琉璃菜(琉璃苣)与紫苏虽均为药食两用植物,但科属、特征及用途差异显著:①科属不同:琉璃苣为紫草科琉璃苣属,紫苏为唇形科紫苏属;②形态差异:琉璃苣叶色深绿、被毛,花为五角星形蓝色花;紫苏叶片紫绿或绿色,两面无毛或背面有细毛,花为唇形小花(紫或白色);③风味不同:琉璃苣味似黄瓜,紫苏味辛香带微甜;④用途差异:琉璃苣多用于沙拉、甜点装饰,紫苏常用于烹饪(如烤鱼、泡菜)或药用(解表散寒),两者风味和成分不同,不建议互换使用,尤其紫苏的药用性较强,需根据需求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