菇珊瑚有哪些常见种类?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3 分钟
位置: 首页 食材科普 正文

菇珊瑚是一类形态独特、生态功能重要的珊瑚,因外形酷似蘑菇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印度-太平洋的热带、亚热带海域,从红海、东非沿岸到太平洋中部的岛屿均有广泛分布,它们是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不仅为小型鱼类、甲壳类提供栖息地,还通过光合作用参与碳循环,维持珊瑚礁生态平衡,从分类学上看,菇珊瑚主要属于石珊瑚目(Scleractinia)中的Fungiidae科(石菌珊瑚科),此外还有少量形态类似的其他科珊瑚被归为广义的菇珊瑚,以下从分类、形态特征、生态分布等方面详细介绍常见的菇珊瑚种类。

菇珊瑚有哪些

石菌珊瑚科(Fungiidae):典型的“蘑菇珊瑚”

石菌珊瑚科是菇珊瑚的核心类群,其成员均为单体珊瑚,幼体时期固着生活,成体后可脱离基底自由移动,这一特征在珊瑚中极为罕见,该科珊瑚骨骼呈盘状、拖鞋状或荷叶状,中央常有凹陷的“螅腔”,边缘光滑或呈波浪状,表面颜色丰富,常见的有绿色、棕色、蓝色、紫色等,部分种类带有条纹或斑点。

石菌珊瑚属(Fungia)

石菌珊瑚科的模式属,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菇珊瑚。

  • 代表种:石菌珊瑚(Fungia scutaria)
    形态:幼体呈圆形,成体逐渐变为椭圆形或不规则盘状,直径通常10-30厘米,中央螅腔深,边缘有细小的缺刻,骨骼表面隔片发达,呈辐射状排列,颜色多为灰绿色或棕色,螅体伸展时触手呈白色或黄色。
    分布:红海、印度洋、西太平洋沿岸,从浅潮间带到20米深的海域均有分布。
    生态:成体可自由移动,通过改变骨骼位置寻找最佳光照位置,与虫黄藻共生,同时滤食水中的浮游生物。

  • 代表种:锯齿石菌珊瑚(Fungia paucipunctata)
    形态:骨骼较薄,边缘呈锯齿状,直径15-25厘米,表面隔片薄而尖锐,颜色多为深棕色或蓝绿色,螅体触手短而密集。
    分布:印度洋-太平洋海域,偏好沙质或砾质海底。
    生态:对水质要求较高,常见于水流通畅的区域,是蝶鱼、鹦嘴鱼的天敌食物来源之一。

太阳珊瑚属(Heliofungia)

该属珊瑚螅体触手极长,伸展时形似太阳,故称“太阳珊瑚”。

  • 代表种:太阳珊瑚(Heliofungia actiniformis)
    形态:骨骼呈扁平盘状,直径可达50厘米,是单体珊瑚中体型较大的种类,螅体触手长10-20厘米,呈放射状排列,颜色鲜艳,有橙色、红色、紫色等,骨骼表面隔片粗壮,边缘光滑。
    分布:西太平洋热带海域,如澳大利亚大堡礁、菲律宾、印尼等地。
    生态:幼体固着生活,成体可缓慢移动,触手具有攻击性,会捕食小鱼、甲壳类,同时依赖虫黄藻进行光合作用。

圆星珊瑚属(Cycloseris)

与石菌珊瑚属形态相似,但骨骼更圆整,边缘光滑。

菇珊瑚有哪些

  • 代表种:马氏圆星珊瑚(Cycloseris mariniensis)
    形态:圆形或近圆形骨骼,直径5-15厘米,中央螅腔浅,隔片薄而均匀,颜色多为浅棕色或灰绿色,螅体触手短小。
    分布:印度洋中部至太平洋中部的海域,常与海葵共生。
    生态:栖息于沙质海底,成体可随水流缓慢移动,对沙埋环境有较强耐受性。

双星珊瑚属(Diaseris)

骨骼边缘呈双叉状,隔片有孔,形态独特。

  • 代表种:脆弱双星珊瑚(Diaseris fragilis)
    形态:骨骼呈拖鞋状,边缘具双叉缺刻,直径10-20厘米,隔片薄而脆,颜色为白色或浅粉色,螅体触手呈白色。
    分布:红海、亚丁湾,偏好10-20米深的浅海礁坪。
    生态:数量稀少,对水温变化敏感,是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

多叶珊瑚属(Polyphyllia)

叶片状骨骼,边缘波浪形,是体型最大的菇珊瑚之一。

  • 代表种:鼹形多叶珊瑚(Polyphyllia talpoides)
    形态:叶片状,边缘呈深锯齿状,叶片长度可达1米,宽度30-50厘米,骨骼表面隔片复杂,颜色为棕色或绿色,螅体触手短而密集。
    分布:西太平洋热带海域,如印尼、巴布亚新几内亚。
    生态:固着生活,栖息于礁斜坡,与其他珊瑚共生,为鱼类提供遮蔽场所。

其他形态类似菇珊瑚的种类

除石菌珊瑚科外,部分软珊瑚目(Alcyonacea)和石珊瑚目其他科的珊瑚因外形类似菇珊瑚,也被归为广义的菇珊瑚,但它们缺乏硬骨骼,形态更柔软。

类菌珊瑚属(Nephthea)

属于软珊瑚目的软珊瑚科(Nephtheidae),螅体呈肉质,柄部细长,伞盖部分触手密集。

  • 代表种:红树类菌珊瑚(Nephthea erecta)
    形态:螅体高10-20厘米,柄部坚硬,伞盖部分呈半球形,触手白天伸展为白色或粉色,夜晚缩回。
    分布:印度洋-太平洋海域,常附着于礁石或死珊瑚上。
    生态:滤食性,依赖水流获取浮游生物,对水质污染敏感。

蘑菇珊瑚属(Discosoma)

属于石珊瑚目中的珊瑚花科(Discosomatidae),群体生活,螅体扁平呈圆盘状。

  • 代表种:绿蘑菇珊瑚(Discosoma nummiforme)
    形态:群体呈圆盘状,直径5-15厘米,螅体柔软,颜色为绿色、红色或紫色,表面有光滑的螅体层。
    分布:加勒比海、西印度洋,是海水水族箱中常见的观赏珊瑚。
    生态:生长迅速,通过出芽生殖形成群体,对光照要求中等,可进行人工繁殖。

菇珊瑚的生态意义与保护现状

菇珊瑚是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工程师”,其独特的移动能力(成体)和固着特性(幼体)使其在礁坪、礁斜坡等多种生境中发挥作用,它们与虫黄藻共生,通过光合作用为珊瑚礁提供初级生产力,同时为底栖生物提供栖息地,维持生物多样性。

菇珊瑚有哪些

受全球气候变化(海水升温、酸化)、海洋污染(塑料、重金属)、过度捕捞等因素影响,菇珊瑚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太阳珊瑚因触手易受损伤,对水温变化极为敏感,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易危”(Vulnerable)物种;石菌珊瑚属的部分种类因栖息地丧失,数量减少超过30%。

保护菇珊瑚需从多方面入手:建立海洋保护区(MPA)限制人类活动;减少碳排放缓解海水酸化;控制污染排放,保护珊瑚礁水质;加强人工繁殖技术研究,通过人工增殖恢复野生种群。

常见菇珊瑚种类特征表

属名 代表种 形态特征 分布区域 生态特点
石菌珊瑚属 石菌珊瑚 盘状,中央螅腔深,边缘光滑,直径10-30cm 印度洋-太平洋 成体可移动,与虫黄藻共生
太阳珊瑚属 太阳珊瑚 扁平盘状,触手长10-20cm,直径可达50cm 西太平洋热带海域 触手具攻击性,捕食浮游生物
圆星珊瑚属 马氏圆星珊瑚 圆形,螅腔浅,隔片薄,直径5-15cm 印度洋中部-太平洋中部 耐受沙埋,与海葵共生
双星珊瑚属 脆弱双星珊瑚 拖鞋状,边缘双叉,隔片薄而脆 红海、亚丁湾 数量稀少,对水温敏感
多叶珊瑚属 鼹形多叶珊瑚 叶片状,边缘锯齿,叶片长可达1m 西太平洋热带海域 固着生活,为鱼类提供栖息地

相关问答FAQs

Q1: 菇珊瑚和脑珊瑚有什么区别?
A: 菇珊瑚和脑珊瑚虽同属石珊瑚目,但差异显著,从形态看,菇珊瑚多为单体,呈盘状、拖鞋状,成体可自由移动;脑珊瑚则为群体珊瑚,呈块状或脑状,表面有沟壑,终生固着,从骨骼结构看,菇珊瑚的隔片辐射排列,中央有螅腔;脑珊瑚的隔片呈同心圆或层状排列,无螅腔,生态习性也不同,菇珊瑚多栖息于沙质海底,脑珊瑚则偏好礁坪或礁斜坡的硬底质。

Q2: 家庭水族箱饲养菇珊瑚需要注意什么?
A: 饲养菇珊瑚需注意以下几点:①水质:盐度1.022-1.026,温度24-28℃,钙含量380-420mg/L,镁含量1280-1350mg/L,避免氨氮、亚硝酸盐超标;②光照:中等强度(100-150 PAR),LED灯或T5灯均可,避免强光直射;③水流:中等水流(15-20cm/s),保证滤食和废物排出;④喂食:每周投喂1-2次丰年虾、珊瑚粮等,滤食性种类可补充浮游生物;⑤ compatibility:避免与攻击性强的珊瑚(如鹿角珊瑚)混养,防止触手互相损伤。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沾化有哪些地道小吃?吃货速来打卡这份清单!
« 上一篇 2025-08-25
家常窝窝头怎么做?简单家常做法步骤详解?
下一篇 » 2025-08-25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网站分类

动态快讯

标签列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