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糕点属于酥皮类?常见酥皮糕点种类与特点解析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3 分钟
位置: 首页 食材科普 正文

酥皮糕点是一类以分层酥皮为核心特征的烘焙食品,其独特之处在于通过油脂与面粉的反复折叠、擀压,形成层次分明、口感酥松的结构,搭配内馅或直接食用,兼具酥、香、脆、甜(或咸)的复合风味,这类糕点在中西式饮食文化中均有深厚积淀,无论是中式茶点里的传统名品,还是西式甜品里的经典款式,都凭借其迷人的口感和丰富的变化,成为广受欢迎的美食,要准确识别哪些糕点属于酥皮糕点,需从其制作工艺、原料构成和典型特征入手,并结合具体品种进行梳理。

哪些是酥皮糕点

酥皮糕点的核心特征与分类

酥皮糕点的灵魂在于“酥皮”,而酥皮的形成依赖于“油酥”与“水皮”(或“油面皮”)的分层叠加,油酥由油脂(如黄油、猪油、起酥油)与面粉混合而成,油脂包裹面粉颗粒,形成不亲水的层状结构;水皮则由面粉、水、糖、盐等调制,具有一定延展性,通过“包酥”(将油酥包裹入水皮)、“擀折”(反复擀平折叠)等工序,使油脂与面皮交替叠加,烘烤时油脂融化、水分蒸发,层与层之间分离,形成千百片薄如蝉翼的酥脆层次。

根据酥皮制作工艺和地域文化的差异,酥皮糕点主要可分为中式酥皮糕点和西式酥皮糕点两大类,二者在油脂选择、内馅搭配和风味表现上各具特色。

中式酥皮糕点:传统与匠心的融合

中式酥皮糕点多以猪油或植物油脂(如花生油、香油)起酥,口感偏“酥”而不“脆”,甜度适中,常与茶点搭配,兼具酥松与绵密的口感,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宋时期,经过历代糕点师傅的改良,形成了丰富的品种体系。

苏式月饼

苏式月饼是中式酥皮糕点的代表,以“皮层酥松、色泽美观、馅料丰富”著称,其酥皮需经过“大包酥”或“小包酥”工艺,将油酥(猪油+面粉)包入水皮(面粉+水+糖),反复擀折12次以上,形成36层或更多层次,烘烤后层层酥脆,内馅则分甜、咸两类,甜馅有豆沙、枣泥、百果(核桃仁、瓜子仁、桂花等),咸馅有鲜肉、蛋黄肉松等,清水玫瑰月饼”“蛋黄莲蓉月饼”最为经典。

老婆饼

老婆饼是广式茶点中的甜点代表,外皮为起酥皮,内馅以冬瓜蓉、糯米粉、芝麻、糖为主,口感香甜软糯,与酥松的外皮形成对比,传说其名源于一段“丈夫为弥补对妻子的愧疚而制作点心”的故事,文化底蕴浓厚。

蛋黄酥

蛋黄酥近年风靡全国,外皮与苏式月饼类似,但更小巧精致,内馅一般为咸蛋黄(需提前喷酒烘烤去腥)、莲蓉或豆沙,部分会加入肉松或流心馅,烘烤后咸蛋黄的油润与豆沙的香甜融合,酥皮入口即化,是节庆送礼的热门选择。

凤梨酥

凤梨酥起源于台湾,外皮以猪油起酥,内馅采用凤梨果泥加麦芽糖熬制,酸甜多汁,带有天然果香,传统凤梨酥需“回油”(放置2-3天),使外皮吸收内馅水分,口感更酥软;现代创新款则有流心凤梨酥、冰皮凤梨酥等变体。

哪些是酥皮糕点

蝴蝶酥

蝴蝶酥(又称“蝴蝶饼”)是苏式点心中的经典,形似蝴蝶,由油酥皮切成细条后对扭而成,烘烤后金黄酥脆,表面撒有白糖,口感香甜酥松,常作茶点或零食。

西式酥皮糕点:黄油香气与层次的艺术

西式酥皮糕点多以黄油起酥,口感偏“脆”且带有浓郁的奶香,甜度较高,常作为甜品、早餐或下午茶点心,其核心工艺包括“千层酥皮”(Pâte Feuilletée)和“丹麦酥皮”(Pâte à Danish),前者以无盐黄油为核心,后者需加入酵母发酵,形成更轻盈的酥松结构。

千层酥(拿破仑/Mille-Feuille)

千层酥是法式甜点的巅峰之作,由三片千层酥皮夹两层卡仕达奶油或吉士酱制成,表面撒糖粉或做巧克力装饰,其酥皮需将黄油包裹入面团,进行“三折六次”以上折叠,形成数百层薄如纸张的面皮,烘烤后层层分离,入口即化,又因“拿破仑”音译名流传于世。

可颂(牛角包)

可颂是丹麦酥皮的代表作,外层金黄酥脆,内芯层层松软,带有浓郁的黄油香,制作时需在面团中折叠大量黄油,经二次发酵,烘烤时因蒸汽膨胀形成标志性的牛角形状,现代可颂有巧克力、杏仁、红豆等口味,是西方早餐的经典。

蛋挞

蛋挞的酥皮可分为“葡式酥皮”和“中式酥皮”:葡式酥皮由面粉、黄油、糖搓成“颗粒状”,烘烤后形成酥脆的蜂窝结构;中式酥皮则类似苏式月饼皮,更酥松,挞馅为鸡蛋、牛奶、糖调制的 custard(蛋奶糊),烤后嫩滑香甜,葡式蛋挞表面焦化的“焦糖斑”是其特色。

苹果派

苹果派是美式甜点的代表,以千层酥皮为底,填入苹果丁、肉桂、糖、柠檬汁等馅料,顶部覆盖酥皮网格,烘烤后果香四溢,酥皮与软糯的苹果馅形成口感对比,常配冰淇淋或香草酱食用。

丹麦酥(丹麦风情/Danish Pastry)

丹麦酥在千层酥皮基础上加入酵母发酵,口感比千层酥更柔软,层次更丰富,常见款式有“牛角包”“丹麦酥卷”(内馅有杏仁、巧克力、奶酪等),早餐时配咖啡食用,是北欧国家的国民点心。

哪些是酥皮糕点

酥皮糕点的制作工艺要点

无论是中式还是西式酥皮糕点,制作的关键均在于“酥皮”的成功,需注意以下几点:

  • 油脂选择:中式多用猪油(酥香)、西式多用无盐黄油(奶香),起酥油则可塑性强,适合工业化生产。
  • 面团控制:水皮(或面团)需软硬适中,与油酥的软度一致,避免擀折时破漏;油酥需完全包裹住水皮,防止层次粘连。
  • 折叠次数:一般需折叠3-6次(每次3折或4折),次数越多层次越丰富,但过度折叠会导致油脂渗出,影响酥松度。
  • 烘烤温度:高温(180-220℃)定形,使油脂迅速融化,水分蒸发,形成层次;后期降温烤熟,避免外焦内生。

常见酥皮糕点分类与特点对比

为更直观区分不同酥皮糕点,以下表格汇总其核心信息:

分类 代表品种 主要原料 口感特点 经典产地/文化背景
中式酥皮糕点 苏式月饼 水皮(面粉+水+糖)、油酥(猪油+面粉)、豆沙/咸蛋黄 层次酥脆,甜咸适中 江苏苏州,起源于唐代
老婆饼 油酥皮(猪油+面粉)、冬瓜蓉馅 外酥内糯,香甜软糯 广式茶点,传说源于民间故事
蛋黄酥 油酥皮、咸蛋黄、莲蓉/豆沙 酥松化渣,咸甜交织 中国南方,流行于全国
凤梨酥 油酥皮、凤梨果泥、糖 酥脆多汁,酸甜果香 中国台湾,20世纪初兴起
西式酥皮糕点 千层酥(拿破仑) 千层酥皮(面粉+黄油+水)、卡仕达奶油 层层酥脆,奶香浓郁 法国,“千层”意为“千张薄饼”
可颂(牛角包) 丹麦酥皮(面粉+黄油+酵母+糖) 外脆内软,黄油香气突出 丹麦/奥地利,19世纪起源
蛋挞 葡式酥皮(面粉+黄油+糖)或中式酥皮、蛋奶糊 酥脆/酥松,蛋嫩香甜 葡萄牙(起源)/中国(改良)
苹果派 千层酥皮、苹果丁、肉桂、糖 果香浓郁,酥软结合 美国,殖民时期传统甜点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酥皮糕点放一段时间后变软不酥了,如何保存才能保持口感?
解答:酥皮糕点的酥脆依赖于油脂的凝固和水分的减少,受潮或油脂融化会导致口感变软,保存时需注意:① 未开封的真空包装酥皮糕点,常温置于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② 已开封或自制酥皮糕点,需用密封袋或保鲜盒密封,放入冰箱冷藏(3-5天),食用前可放入烤箱或空气炸锅复烤(150-180℃,3-5分钟),恢复酥脆;③ 含奶油、水果等易变质馅料的酥皮糕点(如拿破仑、蛋挞),建议24小时内食用完毕,避免细菌滋生。

问题2:自己在家做酥皮糕点时,为什么酥皮总是分层不清晰,口感也不够酥?
解答:酥皮分层不清、口感不酥通常与以下因素有关:① 油脂选择不当:猪油或黄油需软化至可轻松按压但未融化,若融化后会渗入面团,导致层次粘连;② 面团软硬不均:水皮(或面团)与油酥的软度需一致,若水皮过硬,擀折时易破漏;油酥过硬,则无法均匀包裹在面皮中;③ 折叠次数不足或过度:折叠次数少(少于3次),层次少;过度折叠(超过6次)会导致油脂渗出,面皮变硬,烘烤后无法分层;④ 烘烤温度不当:温度过低(低于180℃),油脂融化慢,水分蒸发不足,酥皮无法充分膨胀;温度过高,外皮焦化而内生,影响口感,解决方法:选择新鲜油脂,控制水皮和油酥软度,折叠时动作轻柔,避免面皮破漏,烤箱提前预热,根据糕点大小调整烘烤时间。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馒头怎样蒸出漂亮造型?白胖蓬松有秘诀?
« 上一篇 2025-08-26
牛肉炒番茄怎么做?牛肉嫩滑番茄入味的秘诀有哪些?
下一篇 » 2025-08-26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网站分类

动态快讯

标签列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