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肠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吃”,而是通过肛门将药液、营养液或清洁液注入直肠和结肠,以实现治疗、营养补充或肠道清洁的目的,这种给药方式因绕过肝脏首过效应、局部药物浓度高、避免胃肠刺激等优势,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尤其适用于吞咽困难、胃肠道吸收障碍或需要局部治疗的患者,根据用途不同,灌肠液的“配方”和“吃法”(即使用方式)也各有讲究,需严格区分。
治疗性灌肠液:针对特定疾病给药
治疗性灌肠液主要用于肠道局部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感染性肠炎)或全身性疾病的辅助治疗,成分以药物为主,需根据病情精准调配。
中药灌肠
中医常通过灌肠发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尤其适合肠道湿热、瘀血内阻证候,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患者,可能用黄连、黄柏、白头翁、苦参等清热燥湿中药煎煮取汁(过滤去渣,浓度控制在30%-50%),保留灌肠2小时以上,每晚1次,2周为一疗程,对于术后肠粘连或盆腔炎患者,可能加入丹参、赤芍、桃仁等活血化瘀药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少粘连。
西药灌肠
西药灌肠多用于抗感染、抗炎或缓解肠道痉挛,细菌性痢疾患者可用0.5%的诺氟沙星溶液或庆大霉素溶液(8万单位溶于100ml生理盐水)保留灌肠,每日2次,直接作用于肠道黏膜杀灭病原体;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期,可能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钠(100mg溶于100ml生理盐水)或美沙拉嗪灌肠液,减轻黏膜炎症;对于肠道痉挛引起的绞痛,可加入山莨菪碱(654-2)10mg,解除平滑肌痉挛。
营养性灌肠液:无法经口进食时的营养补充
当患者因消化道梗阻、昏迷、术后短期禁食等原因无法经口或胃管进食时,可通过灌肠提供部分营养,但需注意直肠吸收能力有限(仅能吸收少量短链脂肪酸、葡萄糖、氨基酸等),无法满足全部营养需求,常作为辅助手段。
要素肠内营养液灌肠
临床常用的是“要素膳”短肽或氨基酸型配方(如百普力、百普素),这类营养液无需消化即可直接吸收,且渗透压适中(避免刺激肠道),使用时需将营养液稀释至等渗(约300mOsm/L),温度调至37-40℃(接近体温),每次注入200-300ml,保留4-6小时,每日2-3次,但需注意,直肠每日吸收营养量不超过500kcal,长期使用需结合静脉营养。
自制营养液灌肠
家庭护理中,部分患者会用自制营养液(如米汤、豆浆、蛋白粉混合液),但需谨慎调配,取小米汤(上层浓汤)100ml,加入无糖蛋白粉5g、葡萄糖10g、食盐0.9g(维持渗透压),搅拌均匀后过滤,温度适宜后灌肠,自制液需现配现用,避免细菌滋生,且成分单一,仅适用于短期营养补充。
清洁性灌肠液:肠道准备或通便
清洁性灌肠主要目的是清除肠道内容物,用于肠道检查(肠镜、造影)前准备、便秘缓解或中毒急救,成分以无刺激性的液体为主,不提供营养。
生理盐水或温清水灌肠
最常用的是0.9%氯化钠溶液(生理盐水)或温开水(35-40℃),避免使用自来水(低渗可能导致水中毒),便秘患者可用500-1000ml低压灌肠,刺激肠壁促进排便;肠道检查前需大量清洁灌肠(每次1000-2000ml,反复多次直至排出液清亮)。
甘油或开塞露类灌肠
对于短期便秘,可使用甘油灌肠剂(含50%甘油)或开塞露(主要成分甘油、山梨醇),通过高渗透压刺激肠壁,同时润滑粪便,帮助排出,成人每次使用20-40ml,注入后保留5-10分钟即可排便,不宜长期使用(可能导致依赖)。
灌肠液类型及使用要点对比
类型 | 常见成分/配方 | 主要作用 | 适用人群/情况 | 注意事项 |
---|---|---|---|---|
治疗性(中药) | 黄连、黄柏、白头翁等煎煮液(过滤) |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 溃疡性结肠炎、盆腔炎(湿热/瘀血证) | 需辨证论治,温度≤40℃,避免烫伤黏膜 |
治疗性(西药) | 诺氟沙星/庆大霉素溶液、氢化可的松溶液 | 抗感染、抗炎 | 细菌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 | 严格遵医嘱调配,避免长期使用抗生素 |
营养性(要素) | 百普力、百普素(稀释至等渗) | 补充易吸收营养 | 短期无法经口进食者 | 每次≤300ml,保留≥4小时,需监测电解质 |
营养性(自制) | 米汤+蛋白粉+葡萄糖+食盐(过滤) | 辅助补充能量 | 家庭短期营养补充 | 现配现用,避免高渗(防止腹泻) |
清洁性(生理盐水) | 9%氯化钠溶液或温清水 | 清洁肠道、软化粪便 | 肠道检查前、便秘缓解 | 温度35-40℃,避免低压灌肠(防肠穿孔) |
清洁性(甘油类) | 甘油灌肠剂、开塞露(甘油/山梨醇) | 刺激排便、润滑粪便 | 短期便秘、术前通便 | 每周使用≤3次,长期用可能导致依赖 |
灌肠使用基本原则
无论哪种“吃法”,灌肠前均需评估肛门及直肠情况(如痔疮、肛裂、狭窄),操作时动作轻柔,润滑肛管(用液状石蜡或甘油),插入深度成人7-10cm,儿童5-7cm,避免损伤黏膜,灌肠后尽量保留30分钟以上(治疗性灌肠需保留2小时以上),若出现腹痛、腹胀、便意强烈,可暂停并调整体位(如膝胸位),需注意,灌肠无法替代口服或静脉营养/治疗,仅是辅助手段,且长期使用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务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相关问答FAQs
Q1:灌肠和口服给药相比,有哪些优势和局限性?
A:优势方面,灌肠可绕过肝脏首过效应,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如直肠给药避免胃酸破坏);局部药物浓度高,适合肠道疾病靶向治疗;对吞咽困难、呕吐患者更友好,局限性包括操作要求高(需专业指导或培训),可能引起肛门不适、肠黏膜损伤;吸收面积小(仅200cm²),营养吸收有限,无法满足长期需求;清洁性灌肠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如低钠血症)。
Q2:长期使用灌肠补充营养会有哪些影响?需要注意什么?
A:长期营养性灌肠可能导致肠道黏膜萎缩(缺乏食物刺激)、肠道菌群失调(缺乏正常饮食中的益生元)、依赖性(肠道自主消化吸收功能下降),需注意:①仅作为短期过渡,病情允许后尽快过渡到口服或管饲营养;②选择要素型营养液,减少肠道负担;③定期监测营养指标(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肠道功能(粪便常规、菌群分析);④配合益生菌制剂,维护肠道微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