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蘑菇不能食用?常见有毒菇类的种类及辨别方法有哪些?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3 分钟
位置: 首页 食材科普 正文

毒蘑菇,又称毒菌,是指大型真菌中子实体(人们常说的“菇体”)含有毒素,食用后可能引发中毒甚至死亡的物种,全球已知毒蘑菇超过1000种,我国分布广泛,每年因误食毒蘑菇导致的中毒事件屡见不鲜,由于毒蘑菇与可食用蘑菇在外观上往往高度相似,普通民众难以准确辨别,因此了解常见毒蘑菇的种类、特征及危害,对预防中毒至关重要,以下将从毒蘑菇的主要类别、典型代表及中毒机制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并辅以表格归纳常见剧毒蘑菇的特征。

哪些菇不能食用

剧毒鹅膏菌类:致命的“杀手”

鹅膏菌属是毒蘑菇中“知名度”最高、危害最严重的类群,全球约90%的蘑菇致死事件由该属物种引起,其毒素以鹅膏毒素(包括鹅膏毒肽、鬼笔毒肽等)为核心,这类毒素耐高温、耐干燥,常规烹饪无法破坏,一旦进入人体,会严重损害肝脏和肾脏细胞,导致肝衰竭、肾衰竭,致死率极高。

致命白毒伞(Amanita exitialis)

形态特征:菌盖直径5-12cm,表面纯白色,光滑,初期呈半球形,展开后近平坦;菌柄白色,基部膨大呈球形(菌托),菌环位于菌柄上部,易脱落;菌肉白色,受伤后不变色。
生长环境: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南、西南地区的阔叶林(如壳斗林)中,常与树木根系形成菌根,多在雨后生长。
中毒症状:食用后6-12小时出现胃肠炎症状(恶心、呕吐、腹泻),随后进入“假愈期”(患者看似好转,实际毒素已侵害内脏),48-72小时后出现肝损伤(黄疸、出血、肝性脑病)、肾衰竭,若不及时救治,可在1-2周内死亡。

灰花纹鹅膏(Amanita fuliginea)

形态特征:菌盖直径3-10cm,表面深灰色至灰褐色,中央颜色较深,具辐射状纤毛鳞片;菌柄白色,基部有菌托,菌环膜质;菌肉白色,受伤后略变红。
分布区域:多见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如湖南、江西、浙江等,生长在栎树、锥树等阔叶林中。
中毒机制:与致命白毒伞类似,含鹅膏毒素,主要损害肝脏,致死率超过50%。

鳞柄白毒伞(Amanita virosa)

形态特征:菌盖直径4-9cm,白色,表面有易脱落的角锥状鳞片;菌柄白色,基部膨大,有菌托,菌环上位;菌肉较薄,受伤后不变色。
生长特点:常见于北方针叶林与阔叶林混交地带,夏季至秋季生长。
危害:毒素成分与致命白毒伞相同,误食后同样会导致急性肝损伤,死亡率极高。

易混淆可食用蘑菇的剧毒“伪装者”

部分毒蘑菇因与常见可食用蘑菇外观相似,易被误采误食,是中毒事件的高发类型。

亚稀褶红菇(Russula subnigricans)

形态特征:菌盖直径5-12cm,初期浅灰褐色,后期变深褐色至近黑色,表面干燥,无毛;菌褶白色至浅黄褐色,褶间有横脉(菌褶相连呈网状),这是与可食用稀褶红菇(菌褶纯白色,无横脉)的关键区别;菌柄白色,内部松软。
分布与中毒: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华中地区,生长在松树林或针阔混交林中,误食后6-12小时出现横纹肌溶解症状(肌肉酸痛、酱油色尿、少尿),严重者因急性肾衰竭、高钾血症死亡,致死率可达30%-40%。

哪些菇不能食用

稀褶红菇(Russula heterophylla)的剧毒混淆种

部分地区的“红菇”中混有剧毒种类,如“亚稀褶红菇”或“毒红菇”(Russula emetica),毒红菇菌盖鲜红色或暗红色,菌褶白色,受伤后变浅红色,味辛辣,食用后引起剧烈呕吐、腹泻,但一般不致命;而亚稀褶红菇无辛辣味,却更危险,需特别注意菌褶横脉这一特征。

鹿花菌(Gyromitra esculenta)

形态特征:菌体不规则马鞍形,褐色至深褐色,表面有脑回状褶皱;菌柄短,中空,与菌盖连接处凹陷。
毒性特点:含鹿花菌素(gyromitrin),在人体内分解为甲基肼,损害肝脏和神经系统。需注意:鹿花菌在北欧、北美部分地区被视为“可食用蘑菇”,但必须经过多次水煮、弃汤处理,且不可多食;若生食或烹饪不当,仍可导致严重中毒(头晕、呕吐、黄疸、抽搐),致死率约5%-10%。

神经致幻类毒蘑菇:引发精神症状的“幽灵”

此类毒蘑菇毒素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引发幻觉、狂躁、昏迷等症状,部分种类致死率较低,但危害仍不可忽视。

毒蝇伞(Amanita muscaria)

形态特征:菌盖直径8-20cm,鲜红色至橘红色,表面有白色至淡黄色疣状鳞片(易脱落);菌柄白色,基部膨大,有菌托和菌环;菌肉白色,受伤后不变色。
毒素与作用:含毒蝇碱(muscarine)、鹅膏氨酸(ibotenic acid)等,可刺激副交感神经,导致流涎、出汗、恶心、幻觉,严重者可出现呼吸抑制。

裸盖菇属(Psilocybe spp.)

形态特征:小型蘑菇,菌盖直径1-5cm,淡褐色至黄褐色,表面湿润,干燥后褪色;菌柄细长,纤维质,常带菌环;菌褶暗褐色,孢子印暗紫色。
分布与危害:广泛分布于温带地区,如我国云南、西藏等地,含裸盖菇素(psilocybin),是一种致幻剂,食用后出现视觉扭曲、情绪失控、时空定向障碍等症状,长期滥用可能导致精神依赖。

其他常见毒蘑菇类型

秋盔孢伞(Galerina marginata)

形态特征:菌盖直径1-3cm,黄褐色至深褐色,中央颜色较深,湿润时黏滑;菌柄细长,黄褐色,基部有菌丝束;菌褶锈褐色,孢子印锈褐色。
毒性:含毒伞肽,与鹅膏毒素类似,主要损害肝脏,因个体小易被误认为“小蘑菇”而误食,致死率高。

哪些菇不能食用

白乳菇(Lactarius piperatus)的剧毒混淆种

部分白色乳菇(如“辣乳菇”)味辛辣,虽不致命,但食用后引起剧烈胃肠反应;而某些地区的“苦乳菇”可能含未知毒素,需避免食用。

常见剧毒蘑菇特征对照表

名称 形态特征 主要毒素 中毒症状 致死率
致命白毒伞 菌盖纯白色,光滑;菌柄基部膨大,有菌托;菌环上位 鹅膏毒肽、鬼笔毒肽 胃肠炎→假愈期→肝肾功能衰竭 >50%
亚稀褶红菇 菌盖深褐色至黑色;菌褶白色至浅黄褐色,有横脉;菌柄松软 未知(含横纹肌溶解毒素) 肌肉酸痛、酱油色尿、急性肾衰竭 30%-40%
毒蝇伞 菌盖鲜红色,有白色疣状鳞片;菌柄白色,基部膨大 毒蝇碱、鹅膏氨酸 流涎、出汗、幻觉、呼吸抑制 较低
鹿花菌 菌体马鞍形,褐色,表面脑回状褶皱;菌柄中空 鹿花菌素(转化为甲基肼) 头晕、呕吐、黄疸、抽搐 5%-10%
秋盔孢伞 菌盖黄褐色至深褐色,小型;菌柄细长,基部有菌丝束;菌褶锈褐色 毒伞肽 胃肠炎→肝肾功能衰竭 较高

毒蘑菇中毒的预防与处理

预防原则

  1. 不随意采摘、食用野生蘑菇,即使是“专家”也难以完全辨别所有毒菇;
  2. 不轻信民间“经验”(如“颜色鲜艳才有毒”“虫子吃的蘑菇无毒”等),剧毒蘑菇(如致命白毒伞)常被误认为“无毒”;
  3. 不购买来源不明的野生蘑菇,市场售卖的野生蘑菇也可能混有毒菇;
  4. 烹饪时彻底加热,但需注意:鹅膏毒素、鹿花菌素等耐高温,无法通过烹饪去除。

中毒处理
若误食毒蘑菇,立即催吐(可刺激咽喉或服用硫酸铜),并保留剩余蘑菇样本(用于毒物鉴定),尽快送医,告知医生“可能食用毒蘑菇”,避免等待症状出现后再就医(假愈期可能延误治疗)。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所有颜色鲜艳的蘑菇都有毒吗?颜色普通的蘑菇就一定无毒吗?
解答:这是一个常见的误区,颜色鲜艳的蘑菇(如毒蝇伞)确实多有毒,但并非绝对——例如红菇、牛肝菌等可食用蘑菇颜色鲜艳,而剧毒的致命白毒伞、灰花纹鹅膏等颜色普通(白色、灰色),相反,颜色普通的蘑菇(如秋盔孢伞、亚稀褶红菇)同样剧毒,不能仅凭颜色判断蘑菇是否有毒,必须结合专业形态特征(如菌托、菌环、菌褶类型等)综合辨别,最安全的做法是不随意采摘野生蘑菇。

问题2:误食毒蘑菇后,如果没有立即出现症状,是不是说明没事了?
解答:不是,部分毒蘑菇(如鹅膏菌类)存在“假愈期”:食用后6-12小时出现胃肠炎症状(呕吐、腹泻),随后症状缓解,患者误以为好转,但实际上毒素已开始侵害肝脏和肾脏,48-72小时后会出现肝衰竭、肾衰竭等严重症状,误食蘑菇后,即使症状消失,也必须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食用蘑菇的情况,通过血液检测(如肝功能指标)和毒物鉴定明确诊断,避免因延误治疗导致死亡。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红烧糖醋鲤鱼怎么做?外酥里嫩酸甜汁的家常秘诀
« 上一篇 2025-08-21
泰国料理有哪些?经典种类、特色口味及代表菜品大盘点?
下一篇 » 2025-08-21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网站分类

动态快讯

标签列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