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类食品中具体含有哪些主要的营养成分、微量元素和其他活性物质?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3 分钟
位置: 首页 食材科普 正文

肉类作为人类饮食中重要的蛋白质和营养来源,其成分复杂多样,不仅提供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还影响着肉品的口感、风味和加工特性,肉的主要成分包括水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含氮浸出物等,不同种类、部位及饲养方式的肉类,各成分的含量和比例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肉类的具体成分及其特点。

肉含有哪些成分

水分:肉中最基础的成分

水分是肉类中含量最高的成分,约占50%-70%,其含量直接影响肉品的鲜嫩度、多汁性和保水性,肌肉组织中,水分主要存在于肌细胞内(肌原纤维水分)和细胞外(结缔组织水分),其中肌原纤维水分占比最高,约占总水分的80%,肉品的含水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幼年动物肌肉含水量高于老年动物,因结缔组织较少;瘦肉部位(如里脊)含水量高于肥肉部位(如五花肉),脂肪组织几乎不含游离水;屠宰后肉品的pH值变化(如糖原酵解产生乳酸)会导致蛋白质变性,水分流失,这也是熟肉制品口感变干的原因之一,新鲜鸡胸肉的含水量约为72%,而猪五花肉的含水量可低至40%,因其脂肪含量较高。

蛋白质:肉中核心的营养成分

蛋白质是肉类中除水分外含量最丰富的成分,约占15%-20%,是人体获取必需氨基酸的主要来源,肉类蛋白质主要由肌原纤维蛋白(占60%-70%,包括肌球蛋白、肌动蛋白等)、肌浆蛋白(占20%-30%,包括酶类、肌红蛋白等)和基质蛋白(占10%,包括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等)组成,肌原纤维蛋白和肌浆蛋白为“完全蛋白”,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8种必需氨基酸(如赖氨酸、蛋氨酸、亮氨酸等),且比例接近人体需求,生物利用率高(可达90%以上)。

不同肉类的蛋白质含量和组成存在差异:瘦肉类(如兔肉、鸡胸肉)蛋白质含量较高(约20%-22%),而肥肉(如猪肥膘)蛋白质含量极低(不足5%),红肉(如牛肉、羊肉)富含肌红蛋白(含铁卟啉),使其呈红色,且铁元素以血红素铁形式存在,吸收率远高于植物性铁(约15%-35% vs. 2%-20%),鱼类蛋白质则因肌纤维细短、结缔组织少,更易消化吸收,适合婴幼儿和老年人食用。

脂肪:影响风味与能量的关键成分

脂肪是肉类中变化最大的成分,含量范围极广(从瘦肉的2%-5%到肥肉的40%-50%),主要分布在皮下、内脏周围和肌肉间(大理石纹),肉类脂肪以甘油三酯为主(占90%以上),还含有少量磷脂、固醇(如胆固醇)和脂溶性维生素,脂肪酸组成是评价脂肪营养价值的重要指标:饱和脂肪酸(如棕榈酸、硬脂酸)主要存在于动物脂肪中,过量摄入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不饱和脂肪酸(如油酸、亚油酸、DHA/EPA)则对健康有益,其中鱼类(尤其是深海鱼)富含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血脂、抗炎。

不同肉类的脂肪特性差异显著:猪脂肪(猪油)以饱和脂肪酸为主,熔点高,常温下呈固态;牛脂肪(牛油)饱和脂肪酸含量更高,且胆固醇含量较高;禽类脂肪(如鸡油)不饱和脂肪酸比例较高,熔点低;鱼类脂肪(如鱼油)几乎不含饱和脂肪酸,且DHA/EPA含量丰富,脂肪是肉品风味的重要前体物质,加热后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如醛类、酮类)赋予肉类独特的香气,这也是“肥瘦相间”的肉(如和牛、肋条)更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肉含有哪些成分

碳水化合物:含量虽少但作用特殊

肉类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极低,约占1%-3%,主要以糖原形式存在于肌肉和肝脏中,此外还有少量葡萄糖、核糖和糖类衍生物(如糖胺聚糖),糖原是动物体内的能量储备物质,屠宰后,肌肉中的糖原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为乳酸,导致肉品pH值下降(从宰前约7.0降至宰后约5.5-5.8),这一过程(“排酸”)能使肉质变得柔软、多汁,风味提升,若屠宰后糖原消耗过度(如应激状态),肉品pH值过低(“PSE肉”),会导致肉质干柴、保水性差。

需要注意的是,加工肉制品(如香肠、火腿)在加工过程中可能会添加淀粉、糖类等碳水化合物作为填充剂或改善口感,此时碳水化合物含量会显著升高(可达5%-15%)。

维生素与矿物质:维持生理功能的微量成分

肉类是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良好来源,虽然含量较低,但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维生素

  • 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主要存在于动物肝脏(如猪肝、鸡肝)中,含量可达10,000-30,000 μg/100g,是植物性食物中β-胡萝卜素转换效率的3-4倍;维生素D在鱼类(如三文鱼、沙丁鱼)和蛋黄中含量较高,有助于钙吸收;维生素E在植物油中含量丰富,但肉类中(尤其是瘦肉)也有少量分布,具有抗氧化作用。
  • 水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如B1、B2、B6、B12)是肉类中含量最丰富的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B12,几乎只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对神经系统健康和红细胞生成至关重要,牛肉的维生素B12含量约为2.6 μg/100g,成人每日仅需2.4 μg,100克牛肉即可满足需求。

矿物质

肉类是“矿物质宝库”,含量约占1%-1.5%,其中磷、钾、钠、铁、锌、硒等含量较高。

  • :肉类中的铁以血红素铁为主,吸收率高(15%-35%),植物性食物中的非血红素铁吸收率仅2%-20%,因此缺铁性贫血患者可通过增加红肉(如牛肉、羊肉)摄入改善状况。
  • :锌在肌肉和内脏中含量丰富,如牛肉锌含量约为4.8 mg/100g,成人每日推荐摄入量为8-11 mg,肉类是锌的主要来源。
  • :海产品(如金枪鱼)和红肉(如猪肉)是硒的良好来源,硒具有抗氧化作用,能维持甲状腺功能正常。

含氮浸出物:赋予肉品独特风味的物质

含氮浸出物是肉类中非蛋白质含氮化合物的总称,约占1.5%-2.5%,包括肌酸、肌酐、嘌呤、核苷酸、氨基酸等,这些物质本身不提供营养,但能溶于水,赋予肉汤鲜味,是“肉味”的重要来源,肌苷酸(IMP)是肉类中最强的鲜味物质,其鲜味是谷氨酸钠(味精)的40倍,当肉类加热或储存时,肌酸转化为肌酐,核糖核酸分解为IMP,使肉汤或炖肉的风味更浓郁。

肉含有哪些成分

需要注意的是,含氮浸出物中的嘌呤含量较高(如100克猪肝含嘌呤约300 mg),痛风患者应限制高嘌呤肉类(如动物内脏、浓肉汤)的摄入,以免诱发痛风发作。

常见肉类主要成分含量对比(每100克可食部)

肉类 水量(%) 蛋白质(g) 脂肪(g) 碳水化合物(g) 热量(kcal) 铁(mg) 维生素B12(μg)
猪里脊 5 2 9 7 155 5 6
牛腱子 1 2 3 2 116 0 0
鸡胸肉 4 3 3 9 110 9 3
三文鱼 5 8 4 0 208 6 2
猪肝 3 3 5 0 129 6 6

相关问答FAQs

Q1:为什么说“红肉”和“白肉”的营养有差异?如何选择?
A:红肉(如猪肉、牛肉、羊肉)和白肉(如鸡肉、鸭肉、鱼肉)的营养差异主要体现在脂肪含量、脂肪酸组成和矿物质含量上,红肉富含血红素铁和锌,适合缺铁性贫血人群,但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含量较高,过量摄入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结直肠癌风险;白肉(尤其是鱼类)不饱和脂肪酸(如Omega-3)含量高,脂肪总量低,更适合需要控制脂肪摄入的人群(如中老年人、三高患者),日常建议红肉每周摄入不超过500克,优先选择瘦肉,并搭配白肉和鱼类,实现营养均衡。

Q2:肉类中的“肥肉”和“瘦肉”哪个更有营养?
A:肥肉和瘦肉的营养各有侧重,瘦肉(如里脊、鸡胸)蛋白质含量高(20%左右),脂肪含量低(<5%),富含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铁、锌),是优质蛋白质的来源,适合减脂期人群;肥肉(如五花肉、肥膘)脂肪含量高(40%-50%),但能提供更多能量和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E),且脂肪中的风味物质(如油酸)能提升肉品口感,健康人群应“肥瘦搭配”,避免长期只吃瘦肉(可能导致脂肪摄入不足,影响脂溶性维生素吸收)或过量吃肥肉(增加肥胖和慢性病风险)。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熟寿司有哪些必吃品种?味道好还不踩雷,新手也能轻松选的推荐有哪些?
« 上一篇 2025-08-24
电饭煲猪脚怎么做?新手也能学会的软烂入味技巧!
下一篇 » 2025-08-24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网站分类

动态快讯

标签列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