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蓟有哪些品种?常见种类名称及特点解析?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4 分钟
位置: 首页 食材科普 正文

大蓟为菊科蓟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学名Cirsium japonicum Thunb.,广泛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及朝鲜、日本等地,其全草或根可入药,具有凉血止血、散瘀消肿的功效,同时在部分地区也作为观赏植物栽培,由于长期的自然变异和人工选育,大蓟形成了多个具有差异的品种,这些品种在形态特征、分布区域、药用成分及栽培用途上各有特点,以下从植物学分类、地理分布及栽培用途等维度,对大蓟的主要品种进行详细梳理。

大蓟有哪些品种

基于植物学分类的品种

大蓟在植物学分类上存在多个变种,这些变种主要依据植株形态、叶形、花色及毛被特征进行区分,是品种划分的核心依据。

大蓟原变种(Cirsium japonicum var. japonicum)

原变种为大蓟的典型类型,也是分布最广泛的品种,植株高50-100厘米,茎直立,有纵条纹,被蛛丝状毛;基生叶和下部叶花期凋萎,中部叶椭圆状披针形,长7-15厘米,宽3.5-7厘米,羽状深裂,侧裂片6-12对,边缘有针刺,叶面绿色,叶背密被灰白色蛛丝状毛;头状花序单生或数个生于枝端,总苞钟形,苞片多层,外层苞片先端有短刺,花冠紫红色或淡紫色,花药顶端有附片,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地区,生于山坡、草地、路旁等处,是传统药用和野生资源采集的主要来源。

南方大蓟(Cirsium japonicum var. australe)

南方大蓟为原变种的变种,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如四川、云南、贵州、湖南等地,与原变种相比,其植株较矮小,高30-70厘米;叶片较小,长5-10厘米,宽2-5厘米,裂片较少(4-8对),边缘针刺较短而稀疏;头状花序直径较小,约2-3厘米,花色较浅,常为淡紫红色或粉白色;总苞苞片毛被较稀疏,叶背灰白色蛛丝状毛不明显,该变种更适应温暖湿润的气候,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缘、沟谷旁常见,药用成分与原变种相近,但部分地区认为其止血效果略逊。

东北大蓟(Cirsium japonicum var. maackii)

东北大蓟分布于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是适应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变种,植株高大,可达100-150厘米,茎粗壮,直径0.5-1厘米,被白色绵毛;叶片较大,长10-20厘米,宽4-8厘米,羽状深裂,侧裂片8-14对,裂片宽三角形,边缘针刺长而尖(可达3-5毫米);头状花序大,直径3-5厘米,花冠深紫红色,总苞苞片外层有长达1厘米的钻形刺,该变种耐寒性强,在山地草甸、林缘灌丛中生长旺盛,其根部淀粉含量较高,部分地区作为野菜食用,药用中以根部入药,止血效果显著。

藏蓟(Cirsium japonicum var. tibeticum)

藏蓟是分布于青藏高原地区的变种,生于海拔3000-4500米的高山草甸、流石滩坡地,植株低矮,高20-50厘米,茎短缩,基部密褐色绵毛;叶片密集,莲座状排列,叶长椭圆形或倒披针形,长5-12厘米,宽1.5-3厘米,羽状浅裂或全缘,边缘有短刺,叶面绿色,叶背密被白色绒毛;头状花序单生,直径2-3厘米,花冠紫蓝色,总苞苞片革质,外层有短刺,该变种长期适应高寒、强辐射环境,其有效成分(如柳穿鱼苷、黄酮类)含量较高,是藏药中常用的“热嘎”来源之一,用于治疗肝胆疾病、出血症等。

基于地理分布的地方品种

由于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差异,大蓟在长期自然选择中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的地方品种,这些品种在民间药用和资源利用中具有重要价值。

大蓟有哪些品种

华北大蓟(华北地区)

分布于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多生于平原农田、丘陵坡地,株高60-90厘米,茎直立,有分枝,被短柔毛;中部叶长椭圆状披针形,羽状深裂,裂片边缘有细密针刺;头状花序多数,排成伞房状,花冠紫红色,花期6-8月,该地方品种以全草入药,民间常用于治疗吐血、衄血、尿血等症,其特点是地上部分生物量大,采收方便。

川蓟(西南地区)

分布于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是四川、重庆地区常用的地方品种,株高50-80厘米,茎紫色,被蛛丝状毛;叶片较薄,长8-12厘米,宽3-5厘米,裂片边缘针刺弯曲;头状花序直径2.5-3.5厘米,花色深紫,总苞苞片先端刺尖呈钩状,川蓟在四川道地药材中被称为“大蓟炭”,炒炭后止血效果增强,是治疗妇科崩漏、外伤出血的常用药材。

粤蓟(华南地区)

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等华南地区,生于亚热带季雨林、路边荒地,株高40-70厘米,茎细弱,有纵棱,被短柔毛;叶片较小,长5-8厘米,宽2-4厘米,羽状浅裂,裂片边缘有短钝刺;头状花序直径2-3厘米,花冠粉红色,花期长(4-10月),粤蓟的特点是耐热、耐湿,在夏季仍能正常生长,其嫩叶部分地区作为野菜食用,称为“刺菜”,口感略苦但有清热解毒功效。

基于栽培用途的品种

随着大蓟药用和观赏价值的开发,各地开展了人工栽培和品种选育,形成了以药用成分积累、观赏性状或抗逆性为目标的栽培品种。

药用大蓟(‘药蓟1号’)

由安徽亳州中药材研究所选育的药用品种,以根部总黄酮和柳穿鱼苷含量为选育指标,株高80-100厘米,根系发达,根长20-30厘米,直径1.5-2.5厘米;叶片肥厚,羽状深裂,裂片宽大;头状花序较少,集中于主茎顶端,减少营养分散,该品种经三年栽培,根部有效成分含量比野生品种提高30%以上,适合在黄淮平原地区推广种植,采收周期2-3年。

观赏大蓟(‘紫云’)

由北京林业大学选育的观赏品种,以花色艳丽、花头大、花期长为特点,株高60-80厘米,茎直立,紫红色;叶片边缘有银白色斑纹,增加观赏性;头状花序直径4-5厘米,花冠深紫红色,花瓣呈丝状扭曲,花期7-9月,可作花境、切花材料。‘紫云’耐寒性强,在北京地区可露地越冬,适合城市园林绿化应用。

大蓟有哪些品种

抗逆大蓟(‘旱蓟’)

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选育,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培育,耐旱、耐贫瘠,株高70-90厘米,根系深达50厘米以上,可吸收深层水分;叶片较小,表面有蜡质层,减少水分蒸发;头状花序较少,但种子产量高,每株可产种子500-800粒,该品种在陕西、甘肃等地的干旱山坡、退耕还林地区种植,具有良好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大蓟主要品种特征比较表

品种名称 植株高度(cm) 叶片特征 花色/花序直径 分布区域 主要用途
原变种 50-100 中部叶椭圆状披针形,羽状深裂 紫红色/2-5cm 全国广泛分布 传统药用、野生资源
南方大蓟 30-70 叶片较小,裂片少,针刺短 淡紫红色/2-3cm 长江以南 药用、野菜
东北大蓟 100-150 叶片大,裂片宽,针刺长 深紫红色/3-5cm 东北、内蒙古 药用、野菜
藏蓟 20-50 莲座状叶,全缘或浅裂,密被绒毛 紫蓝色/2-3cm 青藏高原 藏药、药用
华北大蓟 60-90 叶长椭圆状披针形,裂片细密 紫红色/2-3cm 华北地区 药用(全草)
川蓟 50-80 叶片薄,裂片边缘针刺弯曲 深紫/2.5-3.5cm 四川、重庆 道地药材(炒炭止血)
粤蓟 40-70 叶片小,羽状浅裂,钝刺 粉红色/2-3cm 华南地区 药用、野菜
‘药蓟1号’ 80-100 叶片肥厚,裂片宽大 紫红色/3-4cm 黄淮平原 规模化药用(根部)
‘紫云’ 60-80 叶片带银白色斑纹 深紫红色/4-5cm 华北、东北地区 观赏(花境、切花)
‘旱蓟’ 70-90 叶片小,有蜡质层 紫红色/2-3cm 干旱半干旱地区 生态修复、药用

相关问答FAQs

Q1:大蓟和小蓟(刺儿菜)有什么区别?
A:大蓟(Cirsium japonicum)与小蓟(Cephalanoplos segetum,别名刺儿菜)虽同属菊科,但为不同属植物,区别显著:①植株形态:大蓟植株高大(50-150cm),茎粗壮,有分枝;小蓟植株矮小(20-60cm),茎细弱,无分枝或少分枝。②叶片特征:大蓟叶羽状深裂,裂片边缘有长针刺(1-5mm);小蓟叶羽状浅裂或全缘,裂片边缘有短刺(0.5-1mm)。③花序:大蓟头状花序单生或数个生于枝端,总苞苞片有长刺;小蓟头状花序多数,集成伞房状,总苞苞片有短刺。④药用部位:大蓟以根部和全草入药,偏于凉血止血、散瘀消肿;小蓟以全草入药,偏于利尿通淋、清热解毒,大蓟花色为紫红色,小蓟花色为淡紫色或粉白色。

Q2:如何辨别大蓟的优质药用品种?
A:辨别大蓟优质药用品种需从外观、产地、采收期及成分综合判断:①外观特征:优质大蓟根呈类圆柱形,表面棕褐色,有纵皱纹,质硬而脆,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叶片完整,呈椭圆状披针形,灰绿色,密灰白色毛;花头紫红色,苞片刺尖完整。②产地选择:道地产区如四川(川蓟)、东北(东北大蓟)因气候土壤适宜,有效成分含量较高,优先选择。③采收期:药用大蓟以秋季地上部分枯萎时采挖根部为佳,此时总黄酮、柳穿鱼苷等成分积累最高;全草则于开花初期采收,止血活性强。④成分检测:优质品种应经检测,根部总黄酮含量不低于1.5%,柳穿鱼苷含量不低于0.3%(参照《中国药典》标准),避免选择植株矮小、叶片发黄、花色暗淡或根部腐烂的劣质品。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家常蛋卷怎么做?简单易学视频教程步骤详解!
« 上一篇 2025-08-25
家常鸭汤图片怎么拍才能让人有食欲?
下一篇 » 2025-08-25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网站分类

动态快讯

标签列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