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作为一种广受欢迎的水生植物,其肉质洁白、清脆多汁,既可生食又能熟用,在饮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由于其分布广泛、历史悠久且在不同地域和语境中各有侧重,马蹄拥有丰富的别名,这些别名或源于形态特征,或关联生长环境,或承载文化记忆,共同构成了其多样的称谓体系,从古代典籍到地方俗语,从植物学分类到日常食用习惯,马蹄的别名不仅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物的观察与认知,也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古称与雅称:文献中的历史印记
在古代典籍中,马蹄的别名多带有雅致的书卷气,这些称谓往往与当时的植物认知、药用记载或文人审美相关。
“凫茨”是最早见于文献的古称之一,源自《尔雅·释草》:“凫茨,其根如芋,可食。”这里的“凫”指野鸭,“茨”为草的总称,推测因野鸭喜食其根而得名,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生态的朴素观察,至汉代,《急就篇》中进一步明确“凫茨”,颜师古注曰:“凫茨,生水中,似芋而小,其根可以为食。”可见当时已明确其水生特性与食用价值。
“乌芋”是另一重要古称,因马蹄外皮呈紫黑色,块茎形似小芋头而得名,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记载:“乌芋,生浅水田中,其苗似龙须而细,根如指头,黑色可食。”这一称谓在古代医书中沿用甚广,如唐代《新修本草》称其“味甘,微寒,主消渴痹热,破积聚”,强调了其药用价值。“乌芋”在诗词中也时有出现,如宋代陆游诗中“乌芋登盘稚子喜”,描绘了家庭食用乌芋的温馨场景。
“菩荠”则是古越语对马蹄的音译,保留了早期南方少数民族语言的痕迹,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解释:“菩荠,凫茨也,楚人谓之荸荠,其音相近。”可见“菩荠”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至今在闽南、潮汕等方言区仍有人使用。
地方俗称:地域文化的鲜活载体
由于马蹄在我国南北广泛种植,各地根据其形态、生长习性和食用方式,衍生出大量通俗生动的地方俗称,这些称谓充满生活气息,是地域文化的鲜活体现。
在北方地区,因马蹄生长于水泽淤泥中,块茎呈扁圆形,形似小梨,故被称为“地梨”,如山东、河北等地民间常称“地梨儿”,既点明了其“生于地”的特性,又以“梨”形容其肉质清脆的口感,北方部分地区还因其表皮色深,称其为“黑荸荠”,以区别于人工培育的浅皮品种。
江南水乡则赋予马蹄更具诗意的称谓。“水栗”便是其中之一,因马蹄生长于水中,果实形似栗子而得名,清代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中提到“水栗,甘寒养阴”,突出了其作为时令佳品的清润特性,在江浙沪一带,民间还因其茎秆直立向上,称“通天草”,这一称呼最初指代马蹄的地上茎,后逐渐成为马蹄的代称,体现了对植物形态的细致观察。
岭南地区作为马蹄的主产区,俗称更为丰富。“马蹄”本身即源于粤语对“荸荠”的音转,因“荸”与“马”在粤语中发音相近,且块茎形状酷似马蹄,故“马蹄”之称在广东、广西、香港等地沿用至今,甚至成为通用名称,当地还因其口感脆爽,称“清脆”,或因加工方式称“马蹄爽”(指用马蹄制成的糖水饮品),这些称谓与饮食文化深度绑定,充满市井烟火气。
在西南地区,四川、贵州等地称马蹄为“地梨儿”或“红慈姑”,后者因其与慈姑科植物形态相似,但表皮偏红褐色而得名,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则保留了对“菩荠”的称呼,并结合当地语言特点,衍生出“卜荠”“勃荠”等变体,展现了民族语言的多样性。
形态与功能别称:从特征到用途的延伸
除古称和地方俗称外,马蹄的别名还常与其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及加工用途相关,这类称谓直观反映了人们对马蹄的多维度认知。
从形态上看,马蹄的块茎呈扁圆形,顶部有芽尖,整体形如马蹄,故“马蹄”这一称谓本身即是最典型的形态别称,因其肉质洁白如雪,断面多汁,又称“雪梨”,这一称呼虽与梨子无关,却生动描绘了其色泽与口感。
从生长环境看,马蹄多生于水田、池沼等浅水区域,故有“水芋”“泽泻”等别称(需注意与同名植物区分),明代《农政全书》中提到“泽泻,一名水芋,其根如荸荠”,体现了对水生植物生态习性的认知。
从加工用途看,马蹄可制成淀粉(荸荠粉),故称“荸荠粉”;干制后称“马蹄干”,是传统的干货食材;腌渍后则称“腌马蹄”,在南方地区作为佐餐小食,因马蹄在中医理论中具清热生津功效,又有“清热果”“凉薯果”(非凉薯)等药用别称,反映了传统药食同源的文化观念。
别名总览与分类归纳
为更清晰地呈现马蹄的别名体系,以下将其按主要来源分类整理:
别名类型 | 具体别称 | 主要来源与含义 |
---|---|---|
古称与雅称 | 凫茨、乌芋、菩荠 | 源自《尔雅》《本草纲目》等文献,或音译古越语,或因形态、药用特性得名。 |
地方俗称 | 地梨、水栗、通天草、马蹄 | 北方称“地梨”形似梨;江南称“水栗”形似栗;岭南称“马蹄”音转形似;茎秆称“通天草”。 |
形态与功能别称 | 雪梨、水芋、荸荠粉 | “雪梨”状色泽口感;“水芋”指水生环境;“荸荠粉”为加工淀粉的名称。 |
别名的文化意涵
马蹄丰富的别名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文化的载体,从“凫茨”的生态观察到“马蹄”的音转演变,从“地梨”的乡土气息到“水栗”的雅致表达,每一个别名都承载着特定时代的认知方式、地域的生活习惯和民族的集体记忆。“马蹄”在岭南的普及,反映了粤语文化对汉语方言的影响;而“通天草”的称呼,则体现了古人对植物“地上-地下”部分的整体认知,这些别名共同构成了马蹄的文化符号,使其超越了一种普通食材的意义,成为连接自然与人文的纽带。
相关问答FAQs
Q1:马蹄和荸荠是同一种植物吗?所有别名都指它吗?
A1:是的,马蹄和荸荠是同一种植物,学名Heleocharis dulcis,属于莎草科荸荠属,其别名均指代该植物,但需注意部分别称可能与其他植物存在重名(如“水芋”也可能指其他水生植物),需结合语境区分,乌芋”在古代有时也指芋头,但多数情况下明确指向马蹄。
Q2:为什么马蹄会有这么多不同的别名?这些别名有什么规律?
A2:马蹄别名繁多主要源于三方面:一是历史悠久,古代典籍记载的雅称(如“凫茨”)与现代俗称并存;二是地域差异,不同方言区根据发音、形态、生长环境衍生出地方俗称(如岭南“马蹄”、北方“地梨”);三是用途多样,食用、药用、加工等不同场景催生功能别称(如“荸荠粉”“清热果”),其规律可概括为:古称多雅致且与文献相关,俗称通俗且具地域性,功能别称直观反映使用场景,共同构成了从“自然认知”到“文化应用”的别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