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家常菜,是市井烟火里最熨帖的味道,它不像本帮菜馆里的那般精致考究,却藏着外婆的秘方、妈妈的巧思,用最家常的食材,炖出生活的本真滋味,上海家常菜讲究“浓油赤酱”,却也在健康与美味间找平衡,甜中带咸,咸中鲜透,每一口都是记忆里的上海味道。
要说上海人餐桌上的“硬菜”,红烧肉必占一席,选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切成麻将大小,冷水下锅焯水,撇去浮沫捞出,热锅冷油,放冰糖小火炒出琥珀色糖色,下五花肉块翻炒上色,加姜片、葱段、八角、桂皮爆香,倒两勺料酒、两勺生抽、一勺老抽,加热水没过肉,大火烧开转小火慢炖一个半小时,最后开大火收汁,汤汁浓稠裹在肉上,红亮诱人,入口即化,小贴士:炒糖色时火候要小,避免发苦;炖肉加热水,肉质更嫩。
春天一到,腌笃鲜便成了上海人家的“时令限定”,咸肉、鲜肉各一块,春笋剥壳焯水,切滚刀块,咸肉提前泡去咸味,和鲜肉一起冷水下锅,加姜片、料酒,大火烧开撇去浮沫,转小火炖一小时,再加入春笋继续炖二十分钟,汤色奶白,咸肉香、鲜肉鲜、春笋嫩,一口下去,满是春天的清新,小贴士:春笋焯水可去除草酸,汤更清甜;咸肉不宜过咸,泡发时间根据咸度调整。
草头圈子是上海人钟爱的“下饭神器”,猪直肠(圈子)翻洗干净,用盐、醋反复搓洗去异味,切段焯水后捞出,草头(苜蓿)洗净沥干,热锅少油,下姜片、圈子煸炒至微焦,加料酒、生抽、老抽、少许糖,加少量水焖煮十分钟,最后下草头翻炒三十秒,勾薄芡即可,草头的清香与圈子的Q弹交织,咸鲜中带着微甜,拌米饭能吃下两大碗,小贴士:圈子处理要彻底,避免腥味;草头易熟,最后下锅保持翠绿。
油爆虾则是夏日里的“开胃担当”,基围虾剪去虾须虾枪,开背去虾线,加料酒、姜片腌十分钟,热油烧至六成热,下虾炸至金黄酥脆,捞出沥油,留底油,下葱段爆香,加生抽、糖、醋调成酱汁(比例2:1:0.5),淋在虾上,撒葱花,虾壳酥脆,虾肉鲜甜,酸甜酱汁点睛,一口一个停不下来,小贴士:虾要炸透,壳才酥脆;酱汁可提前调好,避免炒老。
上海家常菜的调味,总离不开“鲜”,常用食材与搭配也颇有讲究:
主料 | 辅料/调料 | 经典做法 | 口味特点 |
---|---|---|---|
五花肉 | 冰糖、生抽、老抽 | 红烧肉 | 浓油赤酱、软糯 |
咸肉/鲜肉 | 春笋、葱姜 | 腌笃鲜 | 汤鲜味醇、清爽 |
猪直肠 | 草头、料酒 | 草头圈子 | 咸鲜微甜、Q弹 |
基围虾 | 葱、生抽、糖醋 | 油爆虾 | 酥脆鲜甜、开胃 |
上海家常菜,从不是山珍海味的堆砌,而是把平凡的日子过成诗,一块五花肉、一把春笋、几只草头,在灶台上翻飞跳跃,就能炖出最暖心的烟火气,它不仅是味蕾的记忆,更是上海人“精致中带点随性,讲究中藏着家常”的生活哲学。
FAQs
-
上海家常菜和本帮菜有什么区别?
本帮菜是上海菜的统称,涵盖饭店里的精致菜肴,如扣三丝、松鼠鳜鱼等,讲究刀工和摆盘;家常菜则更贴近日常饮食,食材常见(如五花肉、青菜、豆腐),做法简化,调味上可能减少“浓油赤酱”的厚重感,更注重家常口感的舒适与健康,比如红烧肉可能少放糖,腌笃鲜会减少咸肉用量。 -
做上海菜时,如何控制“浓油赤酱”的油腻感?
炒糖色时用冰糖代替白糖,甜度更柔和,且收汁后不易发腻;炖菜时少放油,利用食材本身的油脂(如五花肉)提香;调味时生抽、老抽按比例添加,避免过咸,可加少许糖平衡口感,收汁时大火收干多余水分,让酱汁包裹食材而非油腻浮于表面。